“世上本无路,
走的人多了,
便也就成了路”
【随笔评论】
文/沈溪兴
前段日子曾看到电视新闻报道说,某地有人拟开设专门为单身(汉)者做为消闲或交际的特殊服务场所“单身者俱乐部”(或咖啡厅),并已预定某日某刻剪彩开业,然而闻风而涌的善意的各路记者由于过度的关注与参与,使得届时赶往庆贺的许多单身者,因惧怕暴光而一哄避散。不管该俱乐部是否出于营利性?原本这种创意确实迎合了单身者们所需要有个场所能够同伴相叙的心里。该“俱乐部”最终似乎因此关闭、不了了之?不得而知。不知人们得悉后是不是会感觉很悲凉和愧疚!
然而又何止单身者们有其难言之隐呢?更为不幸的艾滋病感染者,他(她)们的无言苦衷以及受病魔折磨的痛楚,虽已经受到全世界健康人们的普遍关爱、经济支持与同情?!但是,绝大部分的艾滋病或艾滋病携带者为了我们这些健康的人群,自觉或自然而然地远离了许多社会的公共场所;我们在坚决杜绝间接感染艾滋病的同时,当人们聚集在灯红酒热品尝西式餐点的毫华宾馆享受生活时,可曾想过,我们是不是也极其有必要地该为他(她)们这一类人群营造温馨的倾诉心声、消除孤独的悄然场所?
艾滋病为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于1981年6月5日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报》【NNWR】上首次报道并确认。该病由男同性恋者因人体免疫系统遭受一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病毒所破坏,进而导致自身丧失抵御力不能与那些对生命威胁的病菌战斗,如人体逐渐出现多种不可治愈的感染或肿瘤,最终致使被感染者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一、艾滋病感染症状者:临床表现为原因不明的免疫缺陷,如出现以淋巴结肿大、厌食、慢性腹泻、体重减轻、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性发病,逐渐发展到各种机会性感染、继发性肿瘤、精神神经障碍而死亡。
二、艾滋病感染者(亦称艾滋病携带者):这类艾滋病携带者的人,也许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看上去或自我感觉无任何异常症状,而且经体检得出其自身机体功能基本也完整,仅在血检中测出HIV抗体呈阳性或其它HIV指标阳性。尽管此类艾滋病携带者不等于就是艾滋病病人,但他们却可以把艾滋病病毒传染给别人。这就是艾滋病病人肯定是由HIV所引起,是一个人感染上HIV后的最后阶段;而HIV感染者(即携带者)不等于就是艾滋病病人。
据我国专业基构研究表明,该病在我国流行可分三时期:1985年—1988年为散发期;1989年—1994年为局部流行期;1995年至今为广泛流行期。因基于该病的传播具有散发性、隐蔽性以及医疗机构难以发现的特点,从而使该病更加神秘可怕并造成许多人为的误导,甚至谈“艾”色变!人们纷纷闻而避之。事实是,对HIV的无症状患者(即艾滋病感染携带者)仍然可以照常工作、学习与休闲。
之所以简明扼要介绍了艾滋病及其艾滋病携带者的病因病状,主要用以说明他们与单身者、与我们同样也是人,甚至比单身者更加孤单更加的不幸。
众所周知,“合理”即能够存在、“存在”不一定是合理?我们也希望诸如此类的“所谓新生事物”越少越好,甚至不要出现!可悲可叹的是,单身者、同性恋者,以及残疾人与艾滋病感染者等等社会的非正常现象总会伴随社会的高度发达而不断出现,并且与和谐社会背道并存?全世界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或地区都同样存在着如此的不良现象。既然已经存在视线里,就不能置之不理!因此,诚如“天地有万古,人生只百年”;正是有了你我和他(她)们相逢在这一世,共度人生四季,历经人间悲欢,品尝生活的酸甜,难道就不应当共享太阳无私光芒的普照和温暖吗?!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为了避免上面开头所述“事件”的再次发生, 我多么希望社会更多的有识之士,冲破世俗偏见,本着人道和谐社会的精神和勇气,也来创建第一家“艾滋病感染者休闲俱乐部”,让这一类病人活得更加丰富、更加舒适、更加无憾于余生。
“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也就成了路”;无论是“单身者俱乐部”还是“艾滋病感染者休闲俱乐部”,但愿,能够有第一家甚至多几家开在全世界这一类人需要的某些角落。…
文本来源— —
《沈溪兴闲情偶记集》旧稿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