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雪石
1.3K+ 1 0

         IMG_20200128_152649.jpgIMG_20200128_152719.jpgblog_20210309083141.jpgblog_20210309083116.jpgblog_20210309083126.jpg

 我的父亲——雪石

                  文/肖锋斌

        人人都有父亲,人人都离不开父爱,虽然说父母的爱缺一不可,但是,我的父亲给我留下的不仅是父爱,而且给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父亲(肖亮佐,乳名肖公云,笔名雪石)生于1925年1月8日(农历一九二四年腊月十四), 现年84岁。你也许认为我的父亲眼花耳聋、弯腰驼背、百病缠身、卧床不起……,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父亲是个饱经风霜的人。

        八岁丧母,十岁在本村读村小四年,十四岁开始在哑柏读“三高”(现哑柏镇政府所在地)两年(其中第二年搭不起灶,每天步行七里,起早贪黑,按时上学,勉强毕业)。

        十六岁时因经济困难不能继续上学,在家劳动一年。

        十七岁时,在同学再三动员的情况下,考入西安市“民立中学”(由于避免敌机轰炸,校址迁往周至县城),由于家道贫寒,无力供养,退学回家,因此在校时间仅仅一年。

       十八岁时,跟随县测量队在县东乡(司竹、祖庵)丈量土地。十九岁时在家劳动。二十岁时,参加周至县举办的会计训练班培训,培训后在阳化乡公所任会计三年;后在阳化中心小学担任总务一年;赵荫棠任阳化乡乡长后,又回到阳化乡公所担任户籍干事直到解放。

        解放后在阳化区政府任财粮助理员。约半年,由于我曾祖父(肖孟吉)身患半身不遂被迫请长假回家侍候。上有病卧的曾祖父,下有我的年幼的姑姑和两个姐姐,所受之苦不言而喻。曾祖父去世后,父亲先后在“高级社”、“哑柏管区信用社”当会计等。

        1960年,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父亲每月只挣26元的工资,但是当时的26元钱只能买到26个馒头,全家八口人就靠父亲的这点工资养家糊口,这简直是个大笑话,对月薪两千元、一个馒头五角钱的现代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无奈父亲写了申请书要求调回槐花大队当会计以便能就近照顾家里人、作务自留地。父亲曾当过大队会计辅导员、生产队会计、兼管电磨子等(为了多挣些工分)。

        父亲是个学无止境的人。

        父亲没有文凭,完全靠自学学到了渊博的知识(连本村他的几个上过大学的同学都称赞不已,甘拜下风)。

        父亲在方圆几十里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老先生,他毛笔字写得非常漂亮,无论谁家儿子结婚、姑娘出嫁、老人去世,他都被邀请去写对联,当礼宾先生。他写的对联、祭文都是按照实际情况去写,祭文诔文多是用七言或五言律诗格式,内容丰富真切感人。每逢本村的庙会,庙门、彩门、舞台、社火板对等对联都是他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去写。许多家门额上的‘耕与读、勤与俭、喜盈门’等字样都是他亲笔而写。他也撰写过碑文、自编秦腔剧本《山海仇》(此剧曾上演过好多次),古庙上‘太白庙’三个大字也是他写出来别人雕刻后挂上去的。

        1981年他被选为周至县第八届人民代表,还参加了‘孔子哲学研究会’研究孔孟之道;参加了‘老年人书法协会’修身养性;还被推选为周至县哑柏镇政协小组的组长。许多人邀他写“唐太宗百字箴”、“百字铭”、“朱子治家格言”等名言名句裱留纪念。

        他是一张活地图,虽然没有去过很多地方,但是他对哪个地方有山有水、特产矿藏比较清楚;

        他也是一本活字典,无论我们哪个字不知道去问他,他都能把那个字的繁写简写给我们写出来;

       他对文学颇感兴趣(尤其是古文)。78岁时他开始背《大学语文》,有时在我们吃完饭时他就给我们背诵。什么‘李斯的《柬逐客书》、王勃的《滕王阁序》、李密的《陈情表》、苏东坡的《前赤壁赋》、白居易的《长恨歌》、文天祥的《正气歌》’等。他一边背一边把里面所遇到的典故给我们解释。就文天祥的《正气歌》里的典故几天几夜都讲不完。多么可贵的精神!多么超人的记忆啊!

自古民间多奇人。

        肖亮佐肖老先生即可谓奇人之一。肖老先生生于1924年,独居多年,每日三餐,I亲自操持,不需子孙照料,此一奇也。年过九旬,依然耳聪目明,与人交谈反应敏捷,思路清晰,口齿伶俐,此第二奇也。无论穷通寒暑,数十年如一日,手不释卷,笔耕不辍,此第三奇也。尤为神奇的是,年过八旬之后开始重温《昭明文选》等经典著作,年过九十以后,在陌生人面前背诵《兰亭集序》《登滕王阁序》《长恨歌》等名篇,依然如珠落玉盘,无一句错讹。十里八乡,但凡有庙宇落成上演大戏等乡村重大活动,还能撰写对联,教习礼仪。肖老先生一生居住于穷乡僻壤,饱经生存之艰难,如此高寿,还能有如此健旺之身心,窃以为,与其心性旷达志趣高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愚以为,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往往不一定是其得到的多,而是其索要的少。关于身体健康,古人不光注重身体本身是否健康,更注重心理是否健康,讲求性命双修,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图片说明:图1~3肖老先生近年部分著作;图4、肖老先生和他年过六旬的儿子肖锋斌先生。

mmexport1615606466184.jpg


编辑于2024-09-20 03:21:37
已有1人喜爱
声明:网友所发表的所有内容及言论仅代表其本人,并不代表诗人作家档案库之观点。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
关于作者
About Writer
实名 认证
甘肃省 - 兰州市
肖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