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书虫》
942 1 0

      喜欢读书的人到了一定程度,往往会被周围的人冠以“书虫”、“书痴”或“书呆子”之类的雅号。我也喜欢读书,但还攀不上这个高度。如郎玉柱——清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中的小说《书痴》中的主人公读书刻苦、家徒四壁、痴名远杨。然虽历尽艰辛,但还是终于感动了仙子颜如玉,自《汉书》中飘然而出……

       但是,自打我退休步入了“贤(闲)士”之列以后,读书又进入了另一个境界。即变得更休闲、更纯粹了,不再有任何功利和世俗的因素。正应了法国启蒙时期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一句话:“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我现在读书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催眠”。只要想睡觉了,就拿起一本大部头,没看上几页很快就会进入梦乡。

       我们家三口人都喜欢读书,但兴趣点却各不相同。比如老伴就喜欢古典文学作品。如对《红楼梦》,不仅喜欢读原著,就是一些相关的作品也很喜欢读。如清人陈少海的《红楼復梦》、秦子忱的《续红楼梦》。也读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和《曹雪芹新传》。后来,又系统地读了刘心武的《续红楼梦》和《揭秘红楼梦》。闲来还经常翻阅蔡义江的《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女儿近年来则偏爱历史题材的穿越作品。好像她也随着作品中的人物穿来穿去的,前几天可能还在秦汉三国厮杀,过几天可能又在唐宋大明那逍遥了。有时随着书中主人公一会儿当皇帝宰相,一会儿又转换身份成了秀才侠女。总之,是欣赏者傍着“穿越者”一起,倚仗着当代人多少掌握的一些现代知识和对历史走势的把握,去“尽享锋芒毕露、高人一筹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快乐。女儿还劝我说:“老爹您不喜欢读穿越作品,也可以读读' 重生小说'。像你们这些‘五零后’只要‘重生’一次,就有机会掌握自己的命运,就再不会经历那许多坎坷和烦恼。会得意死你,快乐死你!”  “也别快乐死我,用你们年轻人的话说,就是多一点‘无龄感’也好!”我说。

      在读书的兴趣点上最不够专注的就是我。应该说我年轻的时候就偏爱文学,但后来为适应工作需要,又花过很大力气学习钻研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经济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还通过自学取得了大学本科学历。后来,又渐渐养成了蜻蜓点水的读书习惯。只要是大众化的新知识,我都有兴趣关注了解一些。这也注定我在读书上一事无成。不仅没什么亮点,就是几条像样的读书体会也理不清。但是,我亲历过的几个有关读书的小故事,却像刀刻斧凿一样,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在读书上,对我影响最早最大的就是我的仲兄。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的两个哥哥都在上小学。大哥天资聪慧,虽然平日学习不爱用功,但总能考出好成绩。他对我说过,他考试时,总有人求他帮着答试卷,还用糖饼和鸡蛋来犒劳他。二哥在考试成绩上不如大哥,但特别喜欢读课外书。他很早的时候就读完了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后来,他在完成林业技术学业的同时,还系统地研读了中国古典文学。尤其在文言文的造诣上更是令我望尘莫及。

        那时候的读书条件很差,和现在相比不能同日而语。我的家乡是东北林区的一个小镇,处在北纬44度28分、东京128度54分的交叉点上,大半年的时间都是昼短夜长。当时电力只能勉强满足林业生产和铁路运输的需要,百姓家还只能靠限量供应的煤油和蜡烛来照明。冬日15点多天就黑了,吃完晚饭做完必要的家务,大人早早地就熄了灯。这时,二哥要看书,就只有一个办法“燃火”读书。我经常看到二哥拿一个板凳坐在灶坑前看书。亮度不够了,就撕一张废纸扔进火坑,一看就是大半夜。因为那时候家里买不起书,向别人借书都是限时三四天必须还的。就这样,二哥的眼睛很早就高度近视了。也是那个时候,二哥给我讲了古代孙敬、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讲了车胤、孙康囊萤映雪的故事;还讲了汉代少年匡衡因家里穷,夜里靠凿壁偷光来读书,长大后做了汉元帝宰相的故事。

        后来,等我和四弟上学的时候,家里终于用上了电灯。但由于电力不足,为保证生产,经常对居民用电限额拉闸。有时就是不拉闸,在晚上的用电高峰期,几十瓦的白炽灯,只有那根“W”型的钨丝像小蚯蚓一样闪着暗红色的光。我经常是睡一觉后,待电压够了再爬起来读书或补写作业。这种缺电的情形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期。

        我最早接触课外书还是沾了二哥的光。他很早就提醒我说:“不能光啃课本,要尽可能多读一些好的课外书,这样才能丰富你的知识面。”那时,他带回的小说,只要我能看懂的,就会抢过来读。记得他第一次让我读《红楼梦》的时候,我感到艰涩乏味,只是粗枝大叶地看看故事,实在算不上通读。有一年,他从外地回家还问我说:“《红楼梦》读过几遍了?不读十遍以上就不能算是读懂了《红楼梦》!读不懂《红楼梦》更不能在人前妄称‘自己喜爱文学!”他的这个要求,我至今也难以达到。

        但在二哥的言传身教下,我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先后读了一些中外名著,特别是苏联时期影响较大的小说和文学评论。包括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契科夫的《短篇小说集》等。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从小就养成了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有精彩的句子或生僻的字词都记下来,方便日后查找。后来遇到好书还写一点读后感或思考的问题。二哥发现了我的这个做法后,还给我写下了一段话。其大意是,“读书并能做笔记是一个好习惯,希望你能坚持下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书,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像乳汁一样滋养着我。每当读一本好书,就如饮甘露;也似打开一扇新知识的窗口,令眼前一亮!书中那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我的学习、工作乃至人生都带来了莫大的益处。特别是年轻的时候,一人独处异乡,遇到疑惑和困难时,就像有贤师或长者在侧,随时能提醒、安慰、鼓励我,给我增添了智慧和力量。

       因为喜欢读书,也就对书有了一种莫名的感情。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工资是施工企业普工标准33.66元。挣得虽然不多,但总也能省下些买书的钱。记得那时刚出一套工具书《辞海》,觉得是天价。后来有了缩印本,价格也要22.20元。一直攒了近一年才凑够了钱,总算了却了心愿。

        最初,有了书就朝床头床尾一放,时间长了免不了丢书。我就捡些旧木板钉了一个大书箱。那时单身宿舍条件差,夜里睡觉经常有老鼠去啃那个书箱子。说起老鼠才是真正的“书虫”。原想老鼠根本啃不动木箱子,也不会对书感兴趣。可一天夜里它真的钻进去了,还咬坏了好几本书,实在让人心痛!后来书渐渐多了,书的居住条件也好了。不仅有了书柜,还有了书屋。但读书人的劲头却大不如前了,许多书实际上也都成了摆设。

        现在读书的条件有了根本性的改观,不仅有全时读书店,特别是手机图书网更是大大方便了大众阅读。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国家也在大力倡导全民阅读。然而一些人还是没有真正品尝到读书的快乐;还没有认识到,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还是说回自己吧,虽沐夕阳,但还是要活到老读到老。始终保持一个不老的心态,把读书融入到整个生命的过程,享受这个过程的快乐,不浪费每一天!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图片

编辑于2024-11-24 01:39:52
已有1人喜爱
声明:网友所发表的所有内容及言论仅代表其本人,并不代表诗人作家档案库之观点。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
关于作者
About Writer
实名 认证
北京市 - 北京城区
总想送人一絲快乐!——老玉随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