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龙玲 笔名龙虹宇 浅谈诗词
2.3K+ 0 0

                                             

 作者:龙虹宇

   华夏瑰宝唐诗宋词,璀璨文明于世界东方,距今已一千多年历史。每当赏析:随诗词意境,情景交融,韵味无穷无不为之赞叹,篇篇儒雅精湛。

     愚人从小喜爱唐诗,退休两年,学习了大量的唐诗宋词及经典文献。其中了解到李、杜王维等先辈诗人各自独特的写作背景。诗人情怀之真切,观察之细腻,智慧之明睿、愚人崇拜各位诗界仙人五体投地。领略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然而事物在发展、事态在变迁、人们思想在不断更新,人类不断进步,这是有目共睹,也是自然规律发展的必然。呈然诗词源于自然之事物,那么诗词也应融入自然、适应社会乃至世界。及文学应与当今和未来的发展相匹配诗词乃语言工具,为社会和人类服务。

诗词是生活中语言的浓缩,好的诗词通俗易懂简单明了,文字像一串珍珠。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这类似的经典经久不衰相传万代。

最近我与几位8090后交谈,了解他们对诗词不甚了解,已经排出了学科识知,甚至于诗词毫无用处。

  呈然,8090后新一代,是我们的骄傲,祖国的栋梁。他们正处养育子女期,他们的观点直接对国学及诗词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偶然听其见解顿感震撼,一时间难以接受。通过激烈的争辩,方知其 意          “咬文嚼字,出不了成 果”   的肤浅认识。 

 尔后我漫漫琢磨,终于明白:不能全部否认他们的观点。当前在各行高速发展,科技创新取得惊人的成绩,显然 “数、理、化等理科”,在科研领域显赫一世。航海航天科技居全球之首。而诗词歌赋、绘画、戏剧等艺术,都是为建设者们服务的。然而我们的文章还停留在咬文嚼字年代,肯定是与时代不相匹配。当今飞跃的时代应该有高产的诗文和作品。诗词不但重要而且是非常之重要。老祖宗遗留的诗、书、画、等精髓,无疑应该发扬光大。但不搞墨守成规,要继古创新、永葆东方文化之璀璨!是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和担当。

 这两年我一边创作一边学习。在向世人发声的同时,翻阅了大量的诗词及古典文献,不时阅读中,仿佛与古人对话。其实古体诗(唐诗):大多数不合近代诗(针对古体诗而言)的平仄公式。

我不明白,既然唐诗宋词是得到历史检验、大家公认的顶级时代佳作;为何某些人和某些机构鉴定诗词优、劣时,却拿近代诗词(古代而言)的标准公式来框呢?岂不是不分年代、不分好坏吗?明明极品不参照,反而确用次品年代的公式来检验。岂不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岂不是故步自封禁锢中华文化吗?岂不是自己给自己带上紧箍咒写作吗?

我起初在创作过程中,认认真真、规规矩矩按平平仄仄,四言八句相粘、相对等定律中完成。向行内人士和老师们请教,老老实实在平平仄仄里寻找规律,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在拗救未了解的情况之前,往往勉强将词语拼凑,自感生硬,读者无疑难以理解。通过学习拗救后才有所解放。特别是那水平韵,要用的文字极稀少,常常用词或用字受到局限。本来是最恰当的词语(字),但不符合平仄。只好放弃,然而替换成勉强用或者生硬的词(字)进行拼凑完成诗句。   当然也有时灵感來到或者用词恰如其分则顺理成章。但是这种情况是要在心极静的状态下或达到一定境界,方能实现运用自如。也就是道家的观点, 意道则手道。但不时在创作一篇四句五言绝句20字,或七绝诗28个字,就要用去半天甚至一天时间,还不一定能成为好文。对写作的人来说,有受文字狱的感觉。然而时间之宝贵啊!

我之建言:其一:在创作格律诗时:尽量顺应音韵平仄和韵律。七绝、七律的2、46句末及最尾一字,必须按规律押韵。如果文中需要平仄、但实际用词根据需要又不符合规定平仄的词,及可宽泛。则,一、三、五字平仄不论,二、四、六平仄分明(出律者尽量拗救)如遇到特殊名词(人名,地名、固定物件等)可不按平仄。五绝五律同理。

二:目前我们绝大多数人写诗不敢标明绝、律主题。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大胆地创作,理直气壮地表明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的主题。

我认为:诗词首句入韵仄起或平起时,第一句末,尾字可以是仄声,同理首句不入韵无论是平起,仄起第一句末尾字可以是平声,综合上述:首句末字平仄不论。

三、对于原诗词中强调的八忌,笔者认为:有大部分会妨碍诗词的发展,建议应该彻底废除。见解如下:

 1)应该彻底废除孤平。创作时以便保持原来的用词,让其自然流畅。也就是保持诗词的"原生态"美。

  2)解除成语不能用于诗词的教条。成语乃中华之典故,是最美的词藻,何为不能用呢?

3)解除用重复字的规定。其实唐诗:《题都城南庄》崔护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今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元稹的“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等,都属精美的诗句。为何重字不能用呢?

 四、解除拼音伸舌音和卷舌音的区别,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区别。及声母中“h”有与无的区别,韵母中“g”有与无的区别。

这样使得作者无拘无束、处于宽泛轻松状态写作。不仅能快速写出佳作,而且用词广泛准确。这样有用词如顺手牵来,或者说是下笔流畅如神。

五、近体诗的格律诗(针对古体诗而言)一般讲究工对,不但词义相同或者相反,且词性相同,对仗要求非常严谨,对不好往往呆板。本人建议多采用宽对,不但提高写作效率而且有利于对诗词内容的拓展,不受局限。

六、近体诗(针对古体)绝句、律诗而言,按要求只能首句用邻韵。其他句只能严格按照韵部书写。我主张广泛使用邻韵,也就是邻韵不再限于首句。及律诗二、四、六 句的最后一字(包括排律要押韵的地方)都可用邻韵。使其辞藻更丰富。其实毛泽东、郭沫若等前辈将邻韵早用到诗句中,人们最熟悉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七、对于词、赋,我主张能规规矩矩填词则填。不喜好填词者,也可借其宋词精髓,按其平仄、押其韵脚(仿效宋词程式)。自定题目及词牌。

八、创作时的标点符号:应尽情地使用。古人原诗词一般只有程式化逗号,句号。由于那些年代标点符号稀缺。我们现在点符号极为丰富:除原有之外,还有感叹号、分号、冒号等,符号伴随语言和的使用,能增强诗词的深度和感染力。让读者跟随进入栩栩如生的境界。

九、素材及体材方面。目前虽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我们一定要保持并发扬中国特色传统的经典;反对无病呻吟、无中生有及无意义的诗词。

(1)素材方面,以笔者之见:诗词应该观点明确(即使隐喻、借喻)能让人懂得其内容。读来朗朗上口并雅致。一首好诗或者一篇好的词赋或散文,它是精神营养的注入,且有喜怒哀乐,活灵活现的艺术魅力,也就是来自华夏民族文化结晶的身影。


(2)体材上无论是诗或词我反对既无音韵又无内连之气气韵之美的中国伪诗。

好的诗,如现代诗歌,看其没有押韵,但它一气贯通,韵味十足。比如好的打油诗也此。 

但是人们有一种错觉,认为打油诗是低劣诗。其实不然,打油诗归诗词的一种形式。我认为只要能达其意,宣传正能量,有音、律、韵,那打油诗又为何不好呢? 它,就好比歌剧,各自谱曲唱腔不一。现在的歌唱家往往还改原调。诗词总归人们阅读、吟唱、朗诵,或者说是心声的传递,达到艺术的升发。怎么又不可以自由发挥呢?我完全赞成艺术的灵活性。

最后本人认为多采用古风体书写,既有艺术古朴之美,又能满足现代文化需要,一吐而快之感。其实古代《诗经》《木兰辞》《长恨歌》近代,鲁迅、钱钟书等诗词对我们大有启示,每每读后茅塞顿开、不言而喻。

创作古风有利于用词洒脱(李白大多属古风)、有利于通俗易懂、有利于诗词的本源。(及诗词自然无打磨)

我们的诗词已经走向世界。在此我提议:一定要彰显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靓丽的风景线,及体现中华文化余千年灿烂的文脉。吸收西方文学中的优点,比如直抒胸臆诗、豪放诗、朦胧诗等。

建义无论是《格律诗》《散文诗》《现代诗》都要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韵律(现代诗的气韵或韵脚)、意境、以及比、兴、赋的修饰,和言尽意无穷的收尾手法。这样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达到继承和拓展诗词的目的。

对于那些有意扰乱中国文化及中华诗词者,坚决给予驳斥和反击!我们诗词爱好者和广大作者及文艺术爱好者,时时要保持清醒头脑:弘扬正能量和真善美的传播,接好中华文化传承接力棒。作为作者,既要有责任担当又要有历史赋予的使命感。

 让我们沿着源远流长耀眼的中华文脉,大展宏图,发挥各自的艺术特长和睿智,拿起手中的笔杆子,敲击时代的键盘、扶正驱邪、讴歌时代英豪、赞美大自然——及苍生坚韧不拔的斗志。为祖国富强、民族兴旺、人类不断进步,创作出出神入化的精品在新时代进程中,竭力谱写新篇章,奉献作者应有的智慧和力量。

编辑于2024-11-29 09:06:51
已有0人喜爱
声明:网友所发表的所有内容及言论仅代表其本人,并不代表诗人作家档案库之观点。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
关于作者
About Writer
实名 认证
重庆市 - 重庆城区
弘扬正能量,传承拓展中华经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