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时节忆打场
文/飞扬
“布谷~布谷”,麦稍打垛的叫声频了,今儿芒种节气,一年一度的麦收就要来到了,不由想到了小时候在村里的麦收场景,就写写麦收打场的事吧。现在的麦收已经比较简单了,大型收割机一过,麦子就装进袋了。我的家乡是农村,那时候收割主要靠人工,收割以后都是使用脱粒机脱粒,现在,小时候打场的景象已经基本看不见了。
咱一步步来讲,先来说说杠场(gàngcháng)吧,也叫压场,杠场就是打麦场在启用之前的平整、硬化工作。杠场是打场工作的基础,麦子从地里割回来后的一系列收打工作都在这里进行。场杠不好,不仅影响收打,而且很可能使打下的麦子中掺入过多的沙土,给加工和食用带来麻烦。
杠场一般就选在自家自留地的地头上。实际上也是麦田,为了用作麦场,提前用水浇一次,收获时不是用镰刀割,而是将小麦连根拔起,然后平整土地,碾平压实。新场在选址上其实还有几个要求:交通方便,日照充足,不会积水,最好还不时有微风吹过,等等。场院的准备其实还有两项工作要提前做:一是麦场防火责任重大,为了防火,场院四周摆放几个水缸,并始终保持水缸中有足够的水量,旁边还要有取水的桶始终处于“待命”状态;二是必须有足够的照明(打场晚上不会停,轮着打),还在场院中搭建一个简易棚,俗称安屋,平时放置木锨、杈等打场农具,雨天避雨,场院需要看护时人就住在里面。
场做好了,麦子就可以上场。麦子一般一米来高,割回来时被绑成一个一个的“个子”。对于准备留作来年种子的麦子,收割前先进行筛选,在麦田中就要去掉忽高忽低和其他品种的麦穗,收割回来后单独堆放、晾晒和脱粒,绝对和其他品种分开,保持优良种子的纯正。其余的麦个儿都砌成圆形的高高的麦垛,便于下雨的时候容易遮盖。打麦天最喜欢烈日暴晒了,但在烈日下无论做哪一项工作,都是汗流浃背,酷热难耐。有时打着打着突然变天了,又需要马上收起来上垛,在雨到来前盖好,天一放晴,还要马上接着打。
打场的目的是把麦粒从麦穗中脱粒出来,与麦秸分离,从而使麦子颗粒归仓。如果天气好晾晒得干,打场的速度会快一些,脱粒也干净得多,否则效率是非常低的。脱粒的过程就是把晒干后的麦穰、麦糠和麦粒分开,最终把干干净净的麦粒收起来去晾晒风干并归仓。麦粒脱粒下来,把麦稍在场边堆积上垛。
麦稍收走后,场面上就剩下与麦糠、麦粒了,较轻的麦糠之中还有一小部分麦粒。用木锨等工具把场中仍然掺有麦糠等杂质的麦粒收集起来,堆成一堆。尔后开始扬场,这个时候是喜欢有点微风的。扬场就是用木锨铲起混杂有麦糠和沙土(杠不好的场,场面会脱落沙土,割回来的麦子也会带来地里的泥土)的麦子,逆风高高扬起,在惯性和风力的作用下,麦子被分离出来,麦糠在近处、土石在远处,麦粒在中间。就这样,打场过程也就结束了。
麦收结束以后,场上会留下几垛麦稍和几堆麦糠,这些东西都是沤制农家肥的好材料,垫在猪圈沤作肥料又会回到地里。麦稍是造纸的原材料,也有卖给造纸厂的。麦稍还是农村重要的建筑材料,原来使用黄泥和白灰抹墙时,都要将干净的麦稍掺入其中,以提高粘合度。存放在麦场上的麦稍垛和麦糠堆,也是孩童们玩耍捉迷藏的好地方,许多人在这里留下美好的童年记忆。当然这里也是极易发生火灾的地方,失火并引燃其他财产的事情也常有耳闻。
打场的这些活大多是在烈日暴晒下进行的,劳作之中的人们往往是汗水和尘土粘合在一起,灰头土脸,脏兮兮的,酷暑之下的辛苦是可想而知的。如果这时有个西瓜解解渴,有根冰棍解解馋,那痛快劲儿简直就赛过神仙了。麦收时节往往还容易下雨,雷雨一来,全家男女老少,一律跑到场里收盖粮食,动作那个麻利劲儿就不用说了。
打场不容易,粒粒皆辛苦,只有亲自参与了麦收活动的人,才会有切身的体会。有了这样的经历,才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更加懂得《悯农》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