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雨笙
中国古代的人材理论极富智慧,极富情感。它生动,它有趣,同时也是世故的,老到的。它举一反三,它灵活多变,它既重视一般原则,又强调因时而变、因地而变、因人而变、因机而变。它纲举目张,它高屋建瓴。
我在“浅论鉴人识才”中谈到古人讲五仪:庸人、士人、君子、圣、贤。如能详察这五种人并妥当加以使用,就有了治国安邦的方法了。
中国古人贵忠、贵能、贵智、贵谋、贵节、贵胆、贵勇、贵廉、贵信,贵一切有利于事功的品质。而如巧言令色,矫情伪饰、看风使舵、阿谀奉迎,就为充满理性光辉的人材观所不齿。
如中庸这种德性就为古人所推崇,兼德达到极高的水平,叫中庸。仁、义、礼、智、信都包含。过犹不及都不符合中庸之道。具有中庸品德的人既具有威严,又具有对人的感召力,即能谈辩流畅,又能缄默不语。中庸之德它没有恒定不变的原则,完全依据实际需要,以通达世事为准则。
古人说:“夫人同明者相见,同听者相闻,德合则未见而相亲,声同则处异而相应。”就是说,当人彼此具有同样明亮的眼睛,才能看见同样的事物;具有同样敏锐的耳朵,才能听见同样的声音。德行相合的人,即使没有相见,也会彼此感到亲切;声音相同的人,即使相处异地,也会彼此呼应。就是说频率相同的人能相互感应。
鸟类中有鷃雀、有凤凰,有鸿鹄。鷃雀安知鸿鹄之志?大鹏可以搏击而上九万里高空,凤凰翱翔于窈冥青天之上;而那些篱笆间的鷃雀又岂能参与尝试天地的宽广和崇高?人中不也是同样?
没有一律平等的人。做好自己,在自己的极限领域内完成自我,而不是超越自己的极限。要知道物极必反。
“逍遥游”中的旨趣,天地广阔,大鹏和小鸟都有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都有着自己的逍遥方式。找到自己,做好自己是我们的立身之本。而学习,是使人成材的途径,而唯有它能开阔我们的视野,打破我们的局限,使我们贵有自知之明,知人之智,知人善用。
201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