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 俊逸精妙 纤而能厚——《礼器碑》风格初探
汉代的碑刻有如熠熠群星,光芒永照。诸碑的风格神韵各异,而《礼器碑》是汉碑中的上品之一。
《礼器碑》书法精妙多变,瘦劲刚健。碑阳端庄秀整,隽茂有致,有青铜器铭文的意趣;碑阴、碑侧飘逸流畅,纵横跌宕,与简书相仿佛。
此碑书法历来被认为是隶书的极则,清代书法家翁方纲尊之为“汉隶第一”。清王澍评曰:“隶法以汉为极,繁碑各出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本文就此碑的书法艺术略抒一管之见。
一:用笔
《礼器碑》以篆法起笔,笔法多变,用笔精妙,现分述如下:
1、点法:点法仪态万千,寓意无穷(图一)。如“亲”字的点是露锋起笔,回锋收笔。“鲁”字的四点中,最后一个点是捺画的浓缩。“亡”字的点带出尖锋以照应下面的横画,而“深”的三点却是藏锋起笔、露锋收笔。
2、横法:横法藏锋逆入,收笔处或取势短作驻笔收;或自然上提成尖尾;或顿挫后成方折向右上方收笔,其势一波三折(图二)。
3、竖法:竖法在书写时有多样的变化,可分为直竖和弯竖及以点代替的竖法(图三)。如“州”为姿态美观的弯竖。“空”是以点代竖的写法。
4、撇法:撇法有时以点代替,有时如楷书般出锋,但大多都是在收笔时,驻笔后笔锋逆行作回收而成(图四)。
5、捺法:捺法见(图五),它运用一波三折法,起笔藏锋或露锋,轻落重按顺势成方角收住。
6、挑法:挑法与横法相似(图六),为顺势横向右上挑出。
7、钩法:钩法是在竖画后转向左下出锋而成(图七)。但也有沿用篆书的写法,“承”的钩法是落笔轻、收笔重的直竖。“水”的钩法是以婀娜多姿的弯竖代替。惟有“乚”钩如上扬的捺笔。
8、折法:折法有的采用篆书的转法,但有明显的提按;有的是横画到转折处提笔另写竖画而成,此外,还有笔断意连的折法(图八)。折法有向内折和向外折的变化。
二、结体
《礼器碑》碑阳属方整平正、精美秀雅一路,碑阴则每每结体横扁,碑侧更缩短了字与字间的距离,甚至没有了如碑阳碑阴的界格式的固定,喜欢顺势而下,笔断意连。所以,在书法艺术上言之,碑阳、碑阴端庄凝炼,寓变化于平正之中;碑侧潇洒错落,于欹侧之中求平衡。概括起来,结体可分为平正、变化、奇险、长、方、扁形、雄健和瘦劲。
1、平正:给人以端庄静穆的感觉(图九)。
2、变化:平正之中兼具多姿之态(图十)。
3、奇险:如“乐”、“禁”、“桑”三字,其不仅仅计较于竖画居中,却把竖画置于偏右处,以支撑横磔笔的重量,是造险破险的例子(图十一)。又如“宪”字,底部之“心”向右伸出,整个字势向左倾斜,很有姿态,可谓“势如斜而反直”。
4、长、方、扁形:因字立形,依字成势,浑然一体(图十二)。
5、雄健和瘦劲:雄健给人的印象是沉着浑厚,瘦劲达到的境界是精妙传神(图十三)。
三、章法
《礼器碑》碑阳首一段,字形较为雄健粗犷,中侧锋兼用,数行而后,瘦劲畅爽,恰如杜少陵所云:“书贵瘦硬方通神。”此时行笔强调中锋,较为疾速,结构端庄,有化密为疏,化疏就密之妙,时见古人神融之笔,每得新趣之奇想。非胸有成竹、运笔顺畅不能为之。其瘦削如铁的笔画不仅有骨,而且满有血脉流动之感。着笔重则肥,提笔起则瘦,而捺笔又起方折,寓意刚强。
认真规范的碑阳,在上下字的承接方面不及碑阴、碑侧,主要原因是碑阳需要庄重,而后者可以随意一点,因此,反倒没有了拘谨,不拘一格,随心而运,顺势而收,造成字距无规则的排列,意趣横溢,汉简书意极浓。
在章法上,《礼器碑》具备了平正、变化、险绝互相和谐,互相照应之美,达到了刚柔相济,仪态万千的境界。
四、临习观感
初学者常常认为:碑阳前数行有韵有仪。故此刻意仿效,作厚重之笔。于是仅得其仪态之姿,而未作更深入的研探,可谓未得《礼器碑》之神髓,而徒取碑阳前数行之变罢了。而有些临作如锯齿状的、残碑般的笔画和结体,原因有二:一为故意模仿残碑效果,二为察之未精,临习时不专注,没有沉着地令笔心在点画中行所造成的。
《礼器碑》之所以被称为极则,是因为它“千变万化而不逾矩”,“寓奇险于平正,寓疏秀于严密。”创造了纤而能厚的流派。王澍云:“书到熟时,自然生变,此碑无字不变。‘鲁’字、‘百’字,不知多少,莫有同者。此碑无意于变,只是熟故”。因此,习汉碑者,如果先从灵巧、熟练、多变的《礼器碑》入手,正确认识和掌握了《礼器碑》的规律后,再上溯雄强、秀丽等风格的诸汉碑,便可收事半功倍的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