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诗歌赏析
章社有 9个月前 书画
216 0 0

其一、七律《观枫》

开峻

小小重峦不敢遮,我推日下掬流霞。
光明顶上匆匆客,寂寞岩中瑟瑟花。
红染层林难洗目,锦缠山道且停车。
青枝绿叶轮番老,如此教人惜鬓华。

 

此诗借枫写秋景的凄美,生动传神。

首联起句很有意思,“小小重峦”当是写此行观枫的地点,是一片丘陵般的小山?“遮”字用得有动感,分不清是遮人眼还是遮花色,一个“不敢”更增添了许多的情趣。对句拓开一笔,不是顺着小山向深处写去,而是回到诗人身上,既然小山“不敢”,“我”也便从容起来,这个“推”字十分传神,不过与“日下”相连,显得有些费解了。设想一种最壮观的情境,诗人推着太阳的光芒,踏着彩虹从天而来,掬一捧流霞,悠然荡过画面,直达“光明顶”。那种浪漫那种风光,让人想起古老的向往。

颔联稍转,情绪也低落下来,许是想到了种种向往的不可能吧,许是刚才的幻境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吧,总之,诗人产生了空虚渺小的失落感,借用黄山光明顶和泉州寂寞岩抒写人生轮回的幻灭感。“光明顶”是黄山日出的观景地,也是佛门大悲院的圣地,“寂寞岩”当指泉州清源山的遵岩,据说名僧可遵曾住在这里,清诗也有“寂寞岩光山色里”的句子,但不能妄猜诗人此处的“寂寞岩”就是遵岩,不过,此联的“光明顶”与“寂寞岩”对举,是将思路引入佛门则固无可疑。对于“光明顶上”从古看到今的佛眼来说,我们哪一个不是匆匆一过的看客?“瑟瑟花”的用法更是生动,那种凄美那种无助那种孤单那种萧索那种……那种楚楚可怜的弱者形象,很刺激读者的感受。对于时间对于自然来说,人实在就是这样可怜可悲的处境,这种处境在“光明顶”和“寂寞岩”的衬托下显得更有说服力也更透彻清晰。

颈联转折,顺着过客匆匆寒花瑟瑟的感受生发人生苦短即时享乐的感慨,这里的即时享乐不是玩世不恭的那种消极态度,而是珍惜生命珍惜世间美好的一切,不枉来世上一回的那种真切现实的诚恳态度。所谓的“红染层林难洗目,锦缠山道且停车。”说的就是这种不要错过的珍重,这既是对美好景致的珍惜,更是对自己人生的珍惜,颇有禅意,花开花落都是幸福的享受。所谓的禅心,在这里真切地体现为一种现实感,现实存在的一切都是生动的生命的精髓。

尾联紧承颈联,升发这种感受,所谓“青枝绿叶轮番老”就是感叹四季轮回的迅疾不以花草的意志为转移,也暗示出在三界轮回中,人的生命也就像花草树木一样,“轮番老”深重沉郁,沧桑感慨,令人震撼。结句则是在此种情绪氛围里自然生发的感受,不过比起前面来,略显直白,作为结尾,似乎缺少了一些韵致,与颈联意境也有些重复,不如尾联的上句。这也算是一点不足之处吧!

 

其二、向日葵

 艾诗人

 

活水滋衍色泽黄,逢殷积信入云章。

兜兜转转根盘稳,叠叠层层籽粒香。

岭上烧痕三月活,人间故事一秋凉。

几经阐释悬悬望,抱定今生只向阳。

 

这首诗写向日葵,十分别致,也许鄙人孤陋,古来咏菊咏梅咏兰竹,比比皆是,可是咏向日葵的诗还真是少见,中盛唐诗人有几首存留,水平也是平平,并未认真写出向日葵的特色来。这首诗紧紧围绕向日葵向日的特色,咏花论人,难分彼此。

首联从颜色入手,看过向日葵的都知道,它是花中的丑小鸭,只有一种颜色——“黄”。但是似乎并不以此为憾,总是一副欣欣向荣的样子。“活水滋衍”一方面说它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也是它的——精神面貌——权且用这个词来替代吧。对句的“逢殷积信”有些难解,或许“殷”可解作“殷实”富饶?也即水土滋润的意思。而“信”的意义更是不好妄猜,或许可解作“守信”的信也未可知。向日葵的花心是黑白相间的花纹状,花枝挺拔高挑,这或可看做“入云章”的诠释吧?!

颔联写向日葵的习性,十分生动。“兜兜转转”写它刚入花时,每天随着太阳起落而转动根茎叶盘,太阳升起,叶盘随着太阳由东向西转动,太阳落山,叶盘也转入向地,凌晨再转向东面守候太阳升起。“根盘稳”看似写花,实则意味深长,说它刚性沉着,万变不离其宗。对句写果实成熟的季节,向日葵其实不再向日转动,果实沉重,它也略低下头。

颈联从实写融入主观色彩,说到向日葵的适应性和生命力,土地肥沃还是贫瘠,温度寒冷还是炎热,它都可以顺利生长,虽是不为人重视的丑小鸭,但是它顽强的生命力,使得它的足迹遍布地球。所谓“岭上烧痕”也是说这一特色,如野草一般斩不断烧不尽,“三月”大概指向日葵的寿命,从出芽到枯萎有三四个月的生命期。对句则从向日葵转到人间,直抒感叹,“人间故事一秋凉”,跳跃虽大,却也不离其本,冷眼旁观,以平常心观之,向日葵的生与死,和人情起伏世态炎凉,本也没有那样大的区别。具体说来,人间故事往往引人遗憾引人顾盼,都是人自我呵护的自恋倾向使然,于天的角度看来,人的生死未尝不与那从劫后余灰中顽强生出的向日葵的生命相表里,人的苦难人的煎熬人的动摇人的困惑不过都是人在老天面前自作多情自以为是的结果。人与这向日葵,都是自然现象而已。

尾联承接颈联,一语道破向日葵的可贵之处在于,纷纷扰扰的议论,对它的生活对它的习性没有影响,它的一生简单明了直接果断,“抱定今生只向阳”既是习性,由“抱定”观之,也是它一生不变的信念,“抱定”一词浓烈的主观色彩,给向日葵增添了几分人性,或者说,本就是写人的生活。

前三联努力用平实的文字描述向日葵的自然特征,渲染向日葵生命的简单直接,结句赋予强烈的主观倾向,引人深思,将简单直接平实自然的向日葵的生命幻化到人类,让人不得不去思考人生的自然意义。

 

其三、七律 不颂菊一首

我醉何如

也是寻常无异色,争人妩媚未多香。

无缘青帝生秋绪,有意黄花寄冷窗。

萧瑟虚名撑傲骨,肃严指手破云裳。

不得同沐三春雨,莫笑粉桃浓艳妆。

 

五柳以降,尤其近现代,诗人咏菊诗伤多且滥,重溢美之词,少冷峻之思,这首诗题为贬菊,且自述以菊写菊并无甚寄托之旨,有其新颖别致之处,不过诗人想要真正地抛却主观倾向无所寄托,其实也不可能,爱其角度别致咏出新意,故邀来一聚与朋友共赏。

首联不同凡响,起句“也是寻常无异色”引人注目,通常人们要歌咏一件东西,总是因为它的“好”处,因为它的“寻常”而歌,匪夷所思,这里一定有超出此物本身的主观倾向,虽然诗人力图客观地以菊写菊,但其实从起笔处已经涂上了主观色彩。“寻常无异色”的东西受到瞩目,这其中的缘由十分令人好奇,所以起句虽是平平的句子,却有了引人入胜的效果,不得不赞。对句强烈的主观色彩,开门见山地生发贬义。“争人妩媚未多香”,一个“争”字,已是何等的令人生厌,虽说争斗在人间是最普遍的一种交往方式,但是和每个具体的个人谈起“争”来,没有不心生厌倦的,人类厌争又不得不争,这也是最得人心的思想家几乎都是探讨如何消弭人际争执的原因吧?诗人开篇即把“争”这个令人生厌的字眼放在菊的身上,而且“争”的竟然还是“妩媚”——这个人们从心底里向往的东西,可见其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观倾向。更何况“争”的背后,还有“未多香”接续,没有什么香味姿色,还要争艳邀宠,两句下来,菊的不堪和惹人生厌已是昭然于世有目共睹了。而且诗人于不经意间借助词语被人的经验所赋予的感情色彩,强化了这一效果,也足见诗人之厌的浓烈。

颔联承上,似乎是将菊花的“出名”归于一个偶然的机遇,“青帝”是传说中的司春之神,主万物生发,一般认为青帝是春神,只在春天发挥神力,诗人用略带嘲讽的笔调,说与秋天的收获根本无缘的青帝却突发奇想,在秋天里牵动了愁绪,他的这一情绪影响到大地,一不小心就生出了菊花这种尤物。真是别出心裁的想象啊。对句说菊花本身,也绝非等闲之辈,而是十分善于利用机遇的高手,青帝这转瞬即逝的情绪被它捕捉,加以利用,就成了今天这样的结果,萧瑟寒风中,竟还有这黄花几点,开在满目清冷凋落的窗前,让人心生惊喜。

颈联生发感慨,直接抒怀。“萧瑟”自是秋天的肃杀之气,说在一片凋零中,这“徒有虚名”的黄花还在苦苦地支撑着所谓的“傲骨”,也可以做另一番解释,“萧瑟虚名”连用,指名不副实的虚幻溢美,让一身弱骨不堪重负。对句“肃严”与“萧瑟”所指类同,“指手”牵带贬义,有蛮横粗野的暗示,此二句对举,一时让人联想到在思想界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急需转型旧的文化凋零败落一片沙漠的背景下,那些横空出世的所谓大师,“破云裳”就有这个意思,满嘴飞花腹内空空,就如诗人笔下的黄花,本自“无异色”,偏来“争妩媚”。

尾联更是就菊花雅淡的特色而生发议论,生来雅淡——也就是诗人说的“无异色”,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品质,于花而言,没有鲜丽的颜色,本就失了先机,就像学者不能标榜自己腹内空空,诗人不能以不会写诗为荣一样,讽刺菊花没有见识过春雨的妩媚,没有经历过百花盛开的芳馨,就不要对桃李的艳妆秾丽再说三道四。

诗人自言以菊写菊,实则有所讽议,具很强的现实感,本来是随处可以对号入座的。不过,若以旧韵计,本诗有几处出律,新韵则没有这个问题,此处就不一一细说了。

 

其四、【七律】对菊(五微) 

汉唐的风  

故园曲径落余辉,半入幽丛半入扉。
停杖枯吟诗语尽,扶篱醉赏菊花肥。
或缘霜重方成杰,但許孤高早立威。
厌却浮华真隐者,南山共得几人归?

 

此诗歌咏菊花孤高顽强的品质,也是入情入理,启发人心,歌以言志。虽与上面其三中的主题迥异,却是别有韵致各领风骚。

首联起句写景,“故”“曲”的连用,将读者带入幽深僻静的所在,使景物本身染上了孤独寥落的气氛,“落”则更渲染了这种情绪氛围,“余辉”又难免引人想象好景即逝长夜将临的无奈和无助。对句的两个“半”字叠用,既是唱叹往复的情绪抒写,也是渲染淡雅风致,不着痕迹的轻灵散淡。由两个“半”字,将“幽丛”与窗户(“扉”)连接起来,引入人的世界,而人的世界人的生活本身,又与“幽丛”联系紧密,引人联想,因为通常说来,人的世界离“幽丛”很远。这里也是极力渲染此人之生活与大多数人之生活的迥异之处,静和幽是诗人着力勾勒的环境气氛,给菊的引入做了相当的铺垫。

颔联引入人的动作人的行为,又通过人的行为,将菊带进画面。“停杖”不一定说是老者,是暗示特殊的动作,这个动作通常与儒雅、散淡的韵致相连,从“枯吟”可知这是一个贫寒却不失清高,羸弱而又执着的士大夫气质的人,每日对着菊花苦吟佳句直到搜尽枯肠不解韵,然后就扶着篱笆赏玩菊花。通常“菊”以“瘦”形容,可诗人此处特别强调菊花的“肥”,一是化用前人典故,此外,猜想也是对比的结果,与菊花相比,苦吟的诗人更瘦更单薄吧。诗人赏菊,本就是赏己,缘着此菊如己,所以才会赏的饶有兴致,这也是人之与生俱来的自恋倾向,在菊花身上投射的结果,即审美中所谓的移情,如果人不自恋,何谈移情,况且诗人多半自恋倾向更重些,于是对菊生情也是情理之中。

颈联抒发主观情绪,探索菊的出众和独特气质的由来,“或缘霜重”方才练得豪杰之士,此处“杰”的意义超出通常的意境,代表了诗人对所有美好的精神和气质的向往和期许。这里也是勉励自己,可以想象羸弱比菊瘦的诗人,人生许多不如意事,站在菊的面前,那些不快那些愁绪都烟消云散了,想象着菊因霜重而杰,人也会因苦难而刚,陡然间受到鼓舞生发顽强信心,似乎一瞬间生活也有了很多色彩和意义。于是诗人感受到了来自内心的力量,“孤高”用来对抗霜雪,自有一种悲壮的力量,“早立威”也就生出别样风情,此句本化用王如亭的《菊城吟》中的诗典,又出于原典的意境,令人叹赏。

尾联夸奖菊是“厌却浮华”的真正隐士,耐得寂寞守得荒芜,这样的品质几人堪为同道?“南山”概指陕西境内的终南山,代指历代隐士的居所,诗人此问,含义深远,莫说世上专为利来利往的俗人,就算自古南山隐者,有菊这样的高洁清远的品质者又有几人?孤高之处更见孤高,清流之外又出清流,其孤独寂寥的感受也就非同一般地不可化解了。

咏菊之作,将菊提升到如此高洁的境界,也是凤毛麟角了,此诗堪叹!

 

其五、【醉太平】雷雨

 晓雨

星藏月藏,风狂蝶狂。

雷声划破南窗,令人惶鹊惶。

更长梦长,来航去航。

人生多少彷徨?问朝阳夕阳。

 

这首小令轻松灵动,欢快直白,于唱叹往复中竟写出人生哲理,实在高妙。

起句“星藏月藏”含蓄生动,其实无非是说云遮雨到,星月失辉,星星月亮都躲到了云层的后面,这是富有生活气息的儿语,放在此处更见活泼的情趣。

二句中“风狂蝶狂”也是颇具动感,真切逼人。但是不同的是,“星”的“藏”和“月”的“藏”有着相同的原因和动力,而“风”的“狂”和“蝶”的“狂”则是完全不同的动因,“风”是主动的,“蝶”是被动的,“风”借雨势,是要大兴淫威扫荡天下,“蝶”惧风力,是要躲避肃杀逃条生路,把这两个意象并在一起,仿佛不经意的罗列,蕴涵于其间的逻辑关系制约关系在读者的心中引起波澜,心动之际,颇得诗趣。两句八个字之间,已经暗含着这样的转折和起伏,读来颇有动感滋生灵气。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渲染了山雨欲来的浓烈气氛之后,三句开始点题入雷声,声音本是无形的,这里却说雷声如刀,竟然能划破“南窗”,看似离奇,细品下来却是十分合理合情,把个雷驰电舞的风雨之夜写得生动逼真如在眼前。

“令人惶鹊惶”,写雷电惊扰的效果,在人畜鸟兽身上的共同反应,若说晓雨此词还写出了人的本质,倒也不是牵强之语。人本就是动物,于自然界的风雷雨雪中,其反应与动物本无本质的区别,“人惶鹊惶”的感受有种笃实低调的平常心,以天下为刍狗的平等心,尤其是于不经意间的自然流露,更见出词人的心地清明。

下阕由景及情,或许是这颗平常心的缘故吧,在充分认同了人畜同源的本质之后,也意识到人与畜的基本差别,在平常心之上的差别心,才有客观的尺度。下阕便写人畜的这种同中之异。

“更长梦长,来航去航”的循环往复,粗笔勾勒出人生一世的大致活动和行为,其实,成功也罢,失败也罢,哪一个人的一生不是在这样的醒过又梦梦过复醒,来来往往四处奔波中度过,抛开各自奔波的目的(那些目的试图把人与人区别开来,分出高下贫富等等的等级),抛开卧房的规格环境,哪一个人不是睡了又醒醒了又睡?人没有钱可以暂时不吃饭,可是不管穷人还是富人,哪个都不能不睡觉。所以这句看似平常,冲口而出,它对于概括人之行为的典型性是不容忽略的,这种剪裁功夫在诗词中是一瞬间完成的,不管词人填词时是否想到了这一层(其实多半这样的鬼语,都不是反复推敲经营出来的,而是出自一片灵光乍现的直觉)。高度概括又平白直接的表达方式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机缘。这两句概括人的基本行为。

“人生多少彷徨?问朝阳夕阳”概括人一生的基本思想情绪等等精神层面的生活内容,所有的思考都产生于彷徨徘徊,所有的挣扎也都因为动摇疑惑,人的思想情绪是人比其他动物奢侈的地方,在自然界,产生这些彷徨,是人类文明发展过后的奢侈品,多少年来,人们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多少思想家探讨解决的办法,都无法简单有效地解决人类的困扰和烦恼,“问朝阳夕阳”是颇有禅意的一个回答,就像有位禅师那样(记不清是哪位了),不管谁来问道不管困惑在哪儿,这位大师一概回答:吃饭睡觉!我们的词人也说,“人生多少彷徨?问朝阳夕阳”,异曲同工。

这首小令于不经意处,总让人有意外的惊喜,意外的启迪,而且语言平实生动有趣,令人击节叹赏。

 

编辑于2024-05-12 02:45:54
已有0人喜爱
声明:网友所发表的所有内容及言论仅代表其本人,并不代表诗人作家档案库之观点。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
关于作者
About Writer
实名 认证
河南省 - 南阳市
开朗、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