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沉思
“美篇”發起聊聊“心中的教師節”,我也很想聊聊。
我今年七十,進入“古稀之年”。但我記得年輕時讀過的文章《神聖憂思錄》副標題為“中小學教育危機紀實”。報告文學。作者蘇曉康、張敏。載《人民文學》1987年第9期。
如果有興趣,在網上還可以查到。困惑,危機,分化,是當年的憂思。用一個簡單與近乎殘酷的詞來形容,就是“出生入死”。是逃出教師隊伍就“生”,進入教師隊伍就“死”。
太可怕了!我也曾經試圖逃出。但“關係”不夠,只得留守。當然,既然留下,那就好好幹。也好在留下來,才有我的今天。
八十年代末的師範招生,只能招到三四梯隊的新生,再加上“出生入死”的風潮,教師隊伍可以用風聲鶴唳來形容。
不過,當年的“出生入死”,也的確讓其他行業收納很多人才。我必須要補充一句:七十年代初,我中學畢業分配,是一流的學生才有資格去讀師範。還要加上一條:願意去做教師,不算“留城”。在當年“一工一農”的政策下,這無疑是給自己的弟妹創造“留城”的保證。那是多大的誘惑啊!
這從另一角度看,當年師範招生有多難,這對國家來說,這也是一把辛酸淚啊!
早在1985年1月21日,人大會議決定每年9月10日為教師節。但精神撫慰雖然重要。但遠遠不夠。前景依然堪憂。這便催生了1987年的《神聖憂思錄》,喚醒了國家對教育事業的“憂思”,於是有關教育的立法逐步出臺,教師的日子才逐步好過。1993年通過的教師法規定,第二十五條規定“教師的平均工資水準應當不低於或者高於國家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準,並逐步提高”。
這就從根本上確立了教師的地位。那是天翻地覆的變革啊!
眨眼之間,今天是我國的第三十八個教師節了,不勝感歎。
教師成為人們羡慕的職業,這已經無疑。但將教師這職業當成自己畢生的事業來看待,這就複雜得多了。
這不禁讓我想到小升初的孫兒入廣州市第三中學的事。孫兒的班主任叫黃智文。她入行二十多年,也做了二十幾年的班主任。這不算獨一無二。但在開學前的家長聚會,記住,這是開學前。她向全體參與聚會學生父母,這裏也要特別重申:班主任邀請學生父母一齊來。聚會的一個細節,令人震撼:她向全體家長背54位學生的學號與姓名,並當場接受“抽查”。並且是不加思索的滿分。她的身先士卒,就是要每一位學生,正式開學時要叫得出自己同學的名字。這就是班集體建設的關鍵一步。
我在會上向大家感歎:我是唯一以爺爺身份參加聚會的家長,而我也是教師這一行的,我用行話說一句:挑好學校,更要挑好的班主任。現在班主任輪不到我們挑。而遇上好的班主任,就是我們的幸運。
怎樣才算將職業當成事業來做。這題目太大,一兩句話講不完也講不透。你看看黃老師背花名冊的細節,就知道什麼才算將職業當成事業來做。
她還提出一個口號勉勵大家:“讓優秀成為習慣。”我的領悟是,初中是成長的轉折期,也是人生的一道坎。小學是老師怎麼要求你就怎麼做。初中就不同了。他們開始有自己的思考與判斷,或者說,叛逆期開始了。因此,讓優秀成為習慣,就是要讓處於叛逆的學生自己明白,要將好的習慣成為自覺。優秀便成為必然。
講到這裏,我回歸主題:教師節的初衷,其實很實在,就是讓大家尊重教師,而教師自重的標誌,就是將自己的職業當成事業來做。
教有教法,教無定法。黃智文老師的作為,大家可以只作參考,因為難度實在太高。但我相信,大家對黃老師將職業當成事業來做的精神應該認同。因為實踐證明,幾乎所有的家長都為自己的孩子有這麼一位班主任而深感榮幸。
我相信,像黃智文這樣的優秀老師會越來越多,特長也會越來越鮮明。
教師隊伍百花齊放,指日可待。
李海光 202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