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中序第一】二十四節氣感懷
霓裳百代越,節氣流芳凝雨雪。猶憶伏羲探穴,阜淩匯地天,春秋圓月。農耕喜悅,播種秋收映紅葉。中原始,四方啟迪,六合曲同轍。
心血,盡嘗涼熱,歷代探幽尋玉玦。終成天訓定奪,玉律輪回,普惠城闕。看乾坤俊傑,卻不舍胸懷激烈。文韜鑒,成王不論,敗寇歎優劣。
海光作於癸卯歲末
2024.2
词中故事:
当我的癸卯节气词填到“小寒”时,一直关注我的老同学区宽明发来短信,建议我再填多一首探究有关二十四节气历史渊源的词,作为这一组词的归结篇。
我为此查了一下资料,明了了二十四节气从伏羲起源的观天象,察风云,探索天象的规律。经历了从伏羲的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到公元前一百多年的漫长的上下数千年。不断的观察,积累,总结,修正,逐步形成二十四节气的雏形。到淮南王,阜凌侯刘安,汇编成型的《淮南子 天文训》,就基本成型。
淮南王阜凌侯刘安把二十四节气收入《淮南子 天文训》中,是刘安对历史的贡献,但千万别以为二十四节气是刘安发明的。但在刘安的《淮南子 天文训》中基本定型,这功劳当然不可小觑。
从现代人的角度,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气象学的起源。如果把四季叫做宏观气象,那么二十四节气就可以称为中观气象。这个中观气象的直接效应,就是指导农耕,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插秧,什么收割,在二十四节气中都有讲究。我们小时候听到的农谚“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立春打个霜,当春会烂秧”。还挺有意思的。
刘安二十四节气的定型,贡献是很大的。但对于刘安最后的自杀身亡的结局,也不胜唏嘘。应该肯定一点,刘安是个人才。如果撇开结局来说,他政治,经济,文学和科学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和成果。但从成王败寇的角度讲,他谋反失败,必然招致灭顶之灾。当然,如果他成功的话,便是改朝换代。人们也不会深究其得失成败。历史都有个潜规则:既然成功,就得肯定,因为成功总有成功的道理。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只有唏嘘。唏嘘之余,自然就会谈论失败教训。或者说,如果当时能如此这般,或许有可能成功;或者讲,此举基本条件不具备,策略选择错误 ,失败是不可避免。这大概就人之惋惜之常情吧。
我选用这个词牌,偶然中有点特别。这个词牌,是姜夔发现了《霓裳羽衣曲》,然后自己填词。于是我也来个“霓裳百代越,节气流芳凝雨雪”来开篇。概括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过程是那么的漫长。
“犹忆伏羲探穴,阜凌汇地天,春秋圆月。”是写在二十四节气形成的过程中,伏羲与淮南王阜凌侯刘安的地位与作用。
“农耕”句至上癸结束。通过农耕有序和“映红叶”,形象地写节气在农耕中的作用与效果。
说实在话,节气起源于中原,也只适用于中原。别的不说,中原下雪,而两广不下。但基本原理仍适用。因此,“中原始,四方启迪,六合曲同辙。”这就形象展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拓展。
从历史的角度讲,社会进步越早越缓慢。付出的心血,无法用金钱衡量。一个节气体系的源起到形成体系,时空跨越从三皇五帝到西汉,上下数千年。与司马迁的《史记》同步,这并不夸张,也并非巧合。只是节气是历代探求的结晶,而《史记》则是司马迁的归纳总结,且展示自己独特的角度,即纪传体史书。而淮南王刘安编撰的《淮南子 天文训》,刘安显然是“主编”和“出版社”老板。而任何一个主编或出版社老板,都以自己编撰出版的流芳千古的经典而骄傲。
而这个体系一旦形成,就“普惠城阙”,造福子孙后代。
现代的科学发明,都会更新换代。但节气,却至今仍然沿用,别的不说,就生命力而言,就足以证明其伟大而卓越。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并非虚言。
只可惜,淮南王刘安显然不安分。他的志向与胸怀,不只在淮南而在华夏。只是因为成王败寇,他最后只能自杀身亡,了断自己。这应了成王败寇的谶语。到底是时运不济,还是不自量力,我没能力评论。我只能说,他没李世民那样的胆色和韬略,包括运气。平心而论,刘安对历史是有贡献的。
以自杀以表宁死不屈,也值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