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见易安韵又来
读崔御风《秋水竹韵》点滴感悟
石 斌
总有一些人让我仰慕,不是因为成就如何辉煌,不是因为名气如何盖世,不是因为学识如何渊博,而是因为他们有着与众不同的生活态度和学习精神。他们能够在逆境中冷静淡然应对,积极乐观挑战,寻求自我突破、自我发展、自我安慰并有所收获,令世人刮目相看。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这么一些人令我敬重而羡慕。比如,曾经担任晋城市建筑设计院院长的崔御风先生,我们不曾有过太多的交往,记忆中只有一次我们需要补办个住宅小区的建筑设计图,一个朋友帮我找到他给办妥的,由此记住了这个人名,但一直没有面见的机会,直到在市传统诗词学会筹备成立的会议上才有幸相见,一下子颠覆了我对他的认知:建筑设计专家、企业领导、还是诗人!后来在诗词群看到了坚持不断地发表的诗词作品,才觉得他对近体诗的研究和创作,是下了一定功夫的。
4月下旬的一天,从微信收到崔御风先生邀请参加他的赠书活动,我便如约而至,并获得他出版的诗集《秋水竹韵》一书。当从牛苏梅手上接过该书时,《秋水竹韵》四字一下子便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滕王阁序》):"野桥从浪没,轻舸信风移;竹韵迁棋局,松阴递酒卮。(唐·许浑 《奉命和后池十韵》)""腊黄浅映鹅儿泻。渐翛翛、半庭竹韵,有声有画。"(清·曹寅 《贺新郎·夜间耳鸣息》)这些诗句和望穿秋水、盈盈秋水、秋水伊人、兼葭秋水、竹韵松涛、竹韵松风、竹韵菊雅等成语便传入脑海。这给了我学习近体诗、走近崔先生的机会。在现场我随手翻开阅读了其中六首以“秋”为题的五律,且被这些诗所营造的艺术氛围所感染,回家后在休息时间通览全书,透过一首首自然流畅的诗,渐渐地觉得能够写出如此有内涵、有品位、有趣味的格律诗,是融入了学贯中西、博览群书、融汇古今、深度思考、厚积薄发等艺术修养,才可以达到的创作水准。就与“秋”有关的六首近体诗而言,便是融入了诗人对自然、生命和时光的深刻思考,不仅展现了近体诗形式的和谐统一,更在内涵上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诗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下面,我想尝试从诗意、情感和艺术手法等方面,对这些诗进行初浅的解读,并与李清照的诗词做点滴比较,以表达对作品的感悟和对诗人的尊敬。
首先,从诗意上看,崔御风先生的《深秋》《秋暮》《秋荒》《秋寻》这些诗与李清照的诗词都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细微变化,通过细腻的描绘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能够紧紧抓住人心进而引发思维链接。例如,《深秋》中的“岳北霜红现,风骚葬雁丘”,与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一样,都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营造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进而抒发此时此境的内心感受。这种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相结合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诗情更加真挚。由此我想到了诗人曾经由于身体的原因,经受了痛苦、挣扎、困惑、迷茫进而冷静、坦然、乐观、坚强的过程,近年来透过一首首诗来释怀、释放、释然,无疑是自我疗伤的最佳举措,也是重拾青年时期文学梦的最好通道。
其次,从情感上看,崔御风先生这些诗与李清照的诗词都展现了深刻的人生思考和情感世界。李清照的词作中,常常表达对爱情、离别、孤独等主题的深刻感受,如《如梦令》中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而这些近体诗,也通过描绘秋季的萧瑟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时光和情感的独特思考。例如,《秋暮》中的“烟云秋暮淡,瘦树病鸦啼”,便透露出一种对生命衰老和世事沧桑的无奈与感慨。《秋乱》更侧重于描绘秋季的萧瑟与迷惘。该诗开篇即以“日暮生霓雾”为全诗奠定了基调,营造出一种迷离而混沌的氛围。随后,诗人用“归鸿黛影低”描绘出秋日傍晚的萧瑟之感,使得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那渐渐暗淡的天色与归鸿的寂寥。接下来的“风摇枯草惑,鹊跃瘦枝迷”等句,更是将秋日的荒凉与迷惘推向了极致。最后,“白露霜秋落,红鸾月夜啼”两句,通过对比鲜明的色彩和意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整首诗情感深沉,艺术表现手法细腻,这种情感表达与李清照的词作中的作品相似,如《蝶恋花》中的“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的孤寂与哀愁和《摊破浣溪沙》中的“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的闲适与宁静。这种情感上的共鸣,使得这些诗与李清照的诗词在情感表达上具有了相通之处。
最后,从艺术手法上看,这些近体诗与李清照的诗词都体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审美追求。李清照的词作以语言清丽、音律和谐著称,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和比兴手法来表达情感。而这些近体诗,同样在形式上严格遵守了近体诗的格律规范,通过平仄、对仗、押韵等技巧的运用,使得诗歌在形式上呈现出和谐统一的美感。同时,在内容上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情感更加真挚。这种在艺术手法上的相似之处,进一步拉近了与李清照诗词之间的距离。例如,《秋乱》中的“白露霜秋落,红鸾月夜啼”,通过对比鲜明的色彩和动静结合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秋季的萧瑟与凄美。《秋禅》中的“浮花悠碧水,暖日淡湖亭”,则通过轻盈的笔触和细腻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这些艺术手法与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都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具有运用近体诗这一特定体裁进行表达的较高水平,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独特的风格和意境也值得赞赏。
综上所述,崔御风先生这些通过秋天的事物抒发自己情感的近体诗在诗意情感、遣词造句和艺术手法等方面,都与李清照的诗词有着异曲同工、相近相似之妙。它们不仅展现了近体诗形式的和谐统一,更在内涵上继承了李清照诗词的精髓。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对人生情感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使这些诗成功地传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欣赏近体诗美的视角,更为我们架设了一个理解和感受李清照诗词魅力的桥梁。
诚然,我对近体诗的创作虽有爱好却始终在门口徘徊,难以用文字准确地解构诗人作品的深刻和其思想境界,且仅仅选择书中的六首与“秋”有关的作品,做一些感悟的分享,仅为“管窥之见”,但是我非常认同在崔先生赠书聚会时他引用“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西方谚语,对在文学欣赏中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个作品的人物或其他有不同评价的观点。尽管崔先生的作品有不尽完美之处,其用典不够多、用词不够精、起承转合不够顺畅、表达事物面不够宽阔等等瑕疵难免。正如著名作家成茂林老师在那天的交流中所言,追求创作的思想意识和表现形式的完美很难做到,但是只要不断地去努力,便会越来越接近完美。愿崔御风先生的创作之路越走越好,期待有更多的作品让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