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程成三苏
398 0 0
       程夫人(1010-1057年) ,眉州青神(今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人。父亲为大理寺丞程文应,祖父为摄录参军程仁霸,眉州望族。夫人出身名门,自幼熟读诗书,深知礼仪。18岁同苏洵结婚,勉励夫君读书,又是两个儿子——苏轼、苏辙的启蒙教师。史学家司马光所作《苏主簿夫人墓志铭》对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夫人姓程氏,程氏富而苏氏极贫。夫人入门,执妇职,孝恭勤俭。族人环视之,无丝毫鞅鞅骄倨可讥可状。由是共贤之。……喜读书,且皆识大义……。”
 勉夫发愤夫发奋
​       苏洵年轻时候,喜欢游历,且屡试不中。程夫人不是冷眼相待,反而尽量去理解,关心,支持他。她觉得苏洵本身天资过人,有独立个性,并非“不学”。苏洵看着程夫人为苏家操持劳累,教育子女尽心尽力,却能安贫守志,“甘此蔬粝”,深为感动。他对程夫人说:“吾自视,今犹可学,然家待我而生,学且废生,奈何!”如果自己要静下来,一心一意的学习,可家中的生计又靠谁呢?程夫人盼望丈夫“迷途知返”的这天终于到来了,“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只要你立志苦读,家庭生计的事我来担当,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苏洵从此杜门谢客,发奋读书,最终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的成就与程夫人对他的勉励和无私的奉献是分不开的。“勉夫教子,底于光大”这是司马光对他的最高评价。《三字经》上对苏洵的记载:“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这正是其“得妻勉”的结果。
      慈母教子子成器
      程夫人不仅勉励丈夫上进,而且对苏氏兄弟精心抚养教育,谆谆教诲,鼓励他们“奋厉有当世志”,“立乎大志,不辱苏门,也不悔于国家。”程夫人除操持家务外,还担当着孩子们的启蒙教育任务,亲自教授他们的诗书,并经常给他们讲古今成败治乱的故事,培养他们的品德、情操和气节。
      有一天,程夫人给苏轼兄弟讲东汉史《范滂传》,传叙汉灵帝刘宏大批诛杀党人,诏令紧急逮捕范滂,范滂的母亲前来与范滂诀别。范滂对母亲说:“仲博孝敬老人,能够供养母亲,范滂跟随龙舒君命归黄泉,我们生死存亡各得其所。希望母亲大人忘掉不能忍受分离的深情,不再增加哀伤。”他母亲说:“你现在能够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已经有了好名声,又还想要长寿,能够兼得吗?”程夫人讲到这里,不觉“慨然叹息”,她敬重刚正不阿的范滂,更敬重平凡而有骨气的范母。苏轼听到这里,忍不住地扑到母亲怀里,激动地说:“母亲,我长大了要做范滂那样的人,你允许吗?”程夫人感动不已,对苏轼说:“如果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在母亲的教诲下,“刚正不阿”、“舍生取义”、“忠心耿耿”……一颗正义的火种深深地埋在苏轼兄弟心中。
       程夫人教子,并不满足于书本知识的教育,而是抓住生活中一切对于子女教育有利的事情,并用自身言行,做出表率,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苏轼在《记先夫人不残鸟雀》一文和《异鹊》诗中记叙到:小时候自家的书房、院落中,竹柏丛生,杂花满院。美丽的桐花凤鸟三三两两飞聚于桐树上,与主人和睦相处,巢穴低得可随手拿到。邻里乡亲见状,惊叹不已。有一天,家中的一只花猫捕着了一只漂亮的桐花凤,可怜的小鸟在猫的利爪下拼命挣扎着,发出凄厉的叫声。虽然在苏轼兄弟的救护下,小鸟也未能幸免。苏轼手捧血淋淋的小鸟不知所措。小伙伴中有的吵着要烤来吃。这时,程夫人来了,当问明情况,便教育他们说,做人要有仁爱宽厚之心。这件事让苏轼终身难忘。​
      苏轼在《记先夫人不发宿藏》一文曾记。家里搬进纱縠行新居不久,便发现前人窑藏的一坛金银,这意外之财对一般人来讲是一个发财的好机会,可程夫人却叫人重新埋好,并把土夯得严严实实。并用此事教育启发苏轼兄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凡非份之财,一分一文也不能妄取,这是做人的准则。正是程夫人教导有方,铸就了苏轼兄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编辑于2024-06-01 22:50:59
已有0人喜爱
声明:网友所发表的所有内容及言论仅代表其本人,并不代表诗人作家档案库之观点。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
关于作者
About Writer
实名 认证
江西省 - 九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