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景文化”的产生发展与形成
37 0 0

1725199189314.jpg

“八景文化”的产生发展形成

作者•蒋燕记

我国唐宋时期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繁荣昌盛,文人雅士辈出,文化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种社会的大背景下,“八景文化”应运而生。社会的安定繁荣,加深了人们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追求,促使了“八景文化”的迅速发展。许多地方都题定了属于本地的“八景”景观,并通过题咏、诗歌、绘画等形式进行广泛地宣传和推介,以此来作为该地区历史和人文的象征与体现。“八景”的题名、选择、评议、命名、更新等活动,也就成为了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八景”之滥觞可上溯到唐宋时期。据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记载:“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北宋嘉佑年间,虔州知州孔宗翰见“江水环城“,便“改登以石,并建台城上”。台建成后,孔宗翰登台游玩,“虔州八景”尽收眼底,故取名“八境台”。孔宗翰调离虔州时,请丹青妙手将“八境台”上看到的楼观台榭绘制成图,名为“虔州八境图”。熙宁九年(1076),苏轼和孔宗翰在密州“超然台”上欢饮达旦。孔宗翰请苏轼在《虔州八境图》上题诗,当时苏轼只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而没有在《虔州八境图》上题诗。到了元丰元年(1078),苏轼在彭城遇见赴陕州任的孔宗翰,满足了孔宗翰两年前提出的请求,为他作了《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序。苏轼的题景诗与序,催生了虔州八境文化和旅游文化的结合,使虔州成为中国“八景文化”的发祥地。

宋绍圣元年(1094年),政敌章惇当上宰相后,苏东坡被贬官岭南,于当年农历八月路经虔州,即第一次来虔州。苏东坡登临八境台,遍览虔州旖旎风光,深感原诗“未能道其万一”,遂又补作后序。

以苏轼题《虔州八境图》并序为源起,便慢慢产生了一种有趣的社会现象,那就是人们特别钟爱“八景”,热衷于发现和题定“八景”。这种文化现象迅速在全国蔓延,一时间大到州、府,小至县、乡,题定“八景”,乐此不疲,“八景”景观,不胜枚举。“八景文化”便风靡全国,后世竞相效仿。

“八景文化”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这一时期,各地纷纷对本地的“八景”进行整理和完善,不少地方还题咏出版了大量的“八景”诗集、画册等文献书籍。如:关中八景、长安八景、蓝田八景、商州八景等等。商南也不例外,早在建县初期,“商南八景”就应运而生。500多年来,“商南八景”与其他事物一样,也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变化和完善的过程。各乡也相继推出了属于自己的地方“八景”,亦遗留下了不少文人墨客的歌咏、绘画和题咏的诗词歌赋。据明•嘉靖三十一年李鸿渐主修的《商略•商南县集》和清•乾隆十三年罗文思主修的《商南县志》以及有关书籍记载,仅商南境内就题定了明代“商南八景”和清代“商南八景”,乡村八景有:“富水关八景”“金钟山八景”“人和寨八景”“清油河八景”“冷水河八景”和“高峰八景”等等。这一时期“八景”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八景文化”渐渐融入到了商南人民的文化生活之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现代以来,虽然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八景文化”依然得到了很好地传承和发展。从民国和建国以后续修的几部《商南县志》看,除了保留了古代题定的“商南八景”外,民国八年《商南县志》还增改了“商南八景”,为“商南八景”增添扩充了内涵,并全文收录了前人题咏八景的诗词。可见“八景”的概念已经深度融到商南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八景”中已融入了许许多多的人文内涵,包括人的思想感情、精神寄托及审美趋向。从题定“人和寨八景”可以看出,即使在躲避兵燹匪患的人和寨上,在如此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人们也没有忘记去发现美、寻求美、总结美、宣传美和传承美。

建国以后,许多地方在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注重对“八景文化”的挖掘和利用。文人雅士更是喜欢以“八景”为题材,采用题咏、歌曲、绘画等形式来描绘这些景点,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八景文化”作品。他们在文学、绘画、美学以及思想等方面创造了较高的文化成就。2019年9月,商南县旅游局和商南县文联采取网络投票的形式,发动全县人民踊跃投票,公平公正地评选出了让大家信服的当代“商南八景”。

人们不禁要问,古人为何喜爱用“八”而不是其他吉祥数字来命名一地的美景?这背后,蕴含着诸多耐人寻味的缘由,

这里面似乎藏着一种独特而深厚的人文情怀。对于这个问题,苏轼在《虔州八境图并序》中曾经对“八”作出了解释,他说:“如知夫八之出乎一也,则夫四海之外,诙诡谲怪,《禹贡》之所书,邹衍之所谈,相如之所赋,虽至千万未有不一者也。”“一生二”而有两极,两极而生四象(东南西北四方),由四方而有八荒。八荒,大可以是宇内的四面八方,小则是一个地域的四至范围。于是,“八景”就成为一个地域代表性景物的集合。

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来看,传统的审美观念,喜欢以偶数为基础的对称美,民间婚期等喜庆日多选择偶数日,馈赠礼物也以偶数为基本要求,民间素有“四平八稳”之俗信……“八”还是最大的个位偶数,因此,凑“八”是普遍的民俗心理。

在《易经》中,八卦代表了天地万物的各种变化和现象,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古人对宇宙的认知和探索,往往与八卦相关,因此对“八”这个数字有着特殊的尊崇。古人认为,世界由八个方向组成,即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代表了完整的空间概念,象征着广阔和全面。

在汉语中“八”与“发”谐音,“八”被赋予了发财、兴旺的美好寓意。人们希望通过与“八”相关的事物来祈求财富和美好的愿景。“八”还具有顺利、长久的象征意义。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寓意着人们在生活中能够顺利地应对各种挑战,长久地幸福安康。

“八”在形态上具有对称美,符合古人的审美观念。在景点命名中使用“八”来命名,可以使名称更加规整、和谐,给人以美感,满足人们对美的极致追求,成为人们审美情趣的重要寄托。

“八景”还常常与历史典故、传说故事紧密相连。一处古老的遗迹可能见证过英雄豪杰的壮举,一座宁静的村落或许流传着才子佳人的佳话。古人通过对“八景”的传颂,将历史文化代代相传,使其成为民族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欣赏“八景”的同时,人们也在缅怀过去、传承文化,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八景”还是情感寄托的对象。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人们的活动范围相对有限。“八景”便成为了人们心灵的慰藉和情感的寄托之所。游子远行,心中挂念着故乡的“八景”,那是他们对家的眷恋。

文人墨客在“八景”中抒发感慨,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八景”如同心灵的港湾,给予人们温暖和力量,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归属感。能够从“八景”的山水画卷中得到心灵的慰籍,让人们远离尘世的喧嚣,回归本真,体悟自然之美。

总之,古人钟爱“八景”,源于审美追求、文化传承、情感寄托和精神境界的需求。“八景”不仅仅是八处风景,更是古人智慧与情感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这份独特的文化瑰宝,从中汲取营养,让“八景”之美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让“八景文化”生生不息,世代相传。

323198bbbcf046c8b2b402c7a24c3d15_edit_43803404577994.jpg
641.jpgu=2365745810,3429270653&fm=253&app=138&f=JPEG.jpgss2.meipian (12)_edit_43790338912686.jpgG1599531354689_edit_43812692309687.jpgss2.meipian (11)_edit_43857810573305.jpg
编辑于2024-09-16 13:17:11
已有0人喜爱
声明:网友所发表的所有内容及言论仅代表其本人,并不代表诗人作家档案库之观点。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
关于作者
About Writer
实名
陕西省 - 商洛市
扎根生活 翱翔诗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