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的记忆——商南蒋氏族人迁徙源流与家训文化的

古村落的记忆——商南蒋氏族人迁徙源流与家训文化的传承

作者•蒋燕记

陕西省商南县试马镇红庙村,是一个传统的古村落。这里海拔与周边几个行政村相比,显得相对低缓,呈现出一个盆地状,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属浅山丘陵地貌,地理条件相对优越,所以,光照充分,无霜期长,雨量适中,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古以来,素有小江南之美誉。

这是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在村子东南面,有一座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居住着清•康熙年间从安徽安庆迁徙而来蒋氏族人。这座徽派民居,白墙黛瓦,错落有致,与周围的青山绿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马头墙高高耸立,犹如骏马奔腾,给人一种气势恢宏的感觉。门窗上精美的雕刻,展现了工匠们的高超技艺,让人不禁为之赞叹。

村落的周边环境也是美不胜收。清澈的溪流从村中穿过,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弋。溪边垂柳依依,随风摇曳,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云雾缭绕,给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感觉。田野里,金黄色的油菜花,碧绿的茶园,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古老的祠堂、牌坊、古井等,见证了古村落的兴衰与变迁。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历史的印记,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沧桑。漫步在古村落的小径上,感受着那份宁静与祥和,坐在溪边的石头上,听着流水的声音,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

这里的蒋姓族人是从安徽安庆迁徙而来,从源流上看,可分三支,即试马镇红庙支,湘河镇打鼓洞支,富水镇赤地支。

据光绪29年、民国23年等多部《蒋氏族谱》记载,他们都是乾隆初年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宿松县迁到此处,他们同为迁潜始祖蒋发显(第93世)的后裔,红庙、湘河支为蒋文通的后裔,赤地支为蒋文政的后裔,蒋文通和蒋文政是亲兄弟,同为蒋发显的曾孙蒋良一的儿子,他们原来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据《元和姓纂》记载,蒋氏为姬姓,出自周王族,乃周公旦第三子蒋伯龄之后,以蒋国国名为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43位,人口约70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5%。河南省淮滨县为蒋姓的最初发祥地。楚灭蒋国后,蒋姓除部分留居河南外,大部外迁。秦汉之际,蒋姓西迁入陕西杜陵,东迁入山东的东莱郡。据史料记载,在中古代,蒋氏一直都是北方之望族,人才辈出,事迹辉煌。期间,有9人封为国公,8人拜为宰相,33人封侯,26人任太尉、太史令、大司马、大司徒、大夫等职。自东汉大将军、九江太尉、逡遒侯蒋横(47世)遭祸平反之后,其9个儿子全部就地封侯。蒋颖封“金华侯”,居婺州金华乡,任中散大夫,车骑大将军,青州刺史;蒋郑封“会稽侯”,居浙江绍兴;蒋川封“临川侯”,居四川忠县,任酒泉太守;蒋耀封“镇湖侯”,居湖州安吉;蒋渐封“临苏侯”,居苏州;蒋巡封“蒲亭侯”,居浙江余杭,任员外郎,散骑长侍;蒋稔封“平阿侯”,居江西九江,任殿中将军,袭爵九江侯;蒋默封“云阳侯”,居义(宜)兴,任谏议大夫;蒋澄封亭候,居宜兴山以东,任婺州刺史。蒋氏九侯,声震东汉,名扬朝野。其子孙繁衍于苏、皖、浙、赣4省,故谓之“江南无二蒋,尽是九侯裔。九候蒋澄后裔文人蔚起,其长子蒋孟,任冀州刺史,次子蒋通,任南阳刺史,三子蒋休,任丹阳刺史,四子蒋政,任荆南刺史,五子蒋玄,任兖州刺史,时称“蒋氏五龙”、“蕃阳五牧。” 52世蒋堪舆,任徐州刺史,汉恒帝诏为相,其子裕民封武英候;55世蒋佩,拜冀州刺史、尚书令,为政清廉。其子蒋錞,有文武才干,以总统军事,建安初持节燕、冀、青、幽4郡军事,功拜太尉;57世蒋昕,以才学显名,汉、魏、吴、晋4朝历任颖、益、湘、桐4州刺史。其长子蒋琬,随刘备入蜀,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加大司马,辅佐刘禅,总揽蜀汉军、朝事;次子蒋瑜,西晋任雍、梁二州刺史,封阳羡候;62世蒋世熊,南朝宋文帝护军征讨有功,封武定候,其子蒋大成,南朝时封晋公、武定侯;69世蒋师传,隋拜御史中丞、荆州刺史,其子蒋承黼,书法家、隋文帝拜为侍中左光禄大夫;71世蒋朝宣,唐高祖武德初为陇西抚慰大使,击突厥有功,陟殿中丞,其子蒋孝俨,唐太宗朝擢明经第散大夫,官至尚书,封义兴候;75世蒋环,唐肃宗朝为太子洗马,复诏拜宏文馆大学士、尚书。其子将明,唐集贤院大学士,其子蒋义,唐德宗朝判集贤院,父子并为学士,后封义兴县。义子偕,唐历史馆修撰,唐僖宗召拜为相;79世蒋莘,唐僖宗拜为歙州别驾,因黄巢僭乱,遂避迹西沙溪,为徽州蒋氏始祖;81世蒋谊,五代时,迁居黄山龙源;88世蒋文熹,南宋建炎间,金人入寇宣州,率乡众捍贼有功,补进义校尉;宋高宗时,蒋文熹率领乡民抗击金军,保卫家乡,后升任校尉。宋末战乱,93世蒋发显由徽州黄山走出,一路颠沛流离,其迁徙路线为:从黄山至江西瓦屑坝蒋家湾,后复迁到安徽省潜山县,再到湖北省英山县杨家桥。蒋发显生子万浩(94世),蒋万浩由英山县迁居安徽省岳西县五河镇茅山小河南,其子蒋元二世居小河南,其后裔又复迁到来榜镇斑竹村的蒋家坳。蒋元二共生四子,即蒋良一(96世)、蒋良二、蒋良三、蒋良四。

清乾隆元年(1736),蒋高选(蒋良一第十三世孙)之妻程氏携长子蒋明晃、三子蒋明旵,自安徽省潜山县(现为岳西县田头乡泥潭村)迁入商南县西乡下河保(试马镇红庙村)定居,后部分分支复迁清泉、曹营、耀岭河、湘河等地,蒋明晃后裔失考,蒋明旵为迁商始祖,已繁衍明、如、宗、序、锡、章、同、本、燕、贻、昌11世;商南县湘河马落滩支,清乾隆十四年(1749),蒋明谨(蒋良一第十三世孙)之妻徐氏携子如雍、如山、如万、如汉、如龙、如圣自安徽省潜山县(现为岳西县田头乡泥潭村)迁入商南县南乡梳洗楼保(湘河镇两岔河村)定居,蒋如山为湘河支迁商始祖(余失考),已繁衍如、宗、序、锡、章、同、本、燕、贻、昌、作11世;商南县富水镇赤地支,清乾隆初年,蒋时礼(蒋良一第十二世孙)之妻戴氏携子蒋祁年自安徽省太湖县西乡让河山(现宿松县)迁入商南县东乡森龙寨保赤地大骡子沟(富水镇赤地村)定居,已繁衍涉、大、振、启、家、帮、立、志、传、贤、良11世。原来商南三支蒋氏族人共祖蒋良一(第96世),他们都是蒋良一的后裔子孙。

商南蒋氏家训家风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西周政权建立以后,遍封功臣,建立诸侯国。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受封于鲁国。由于周公旦要留在京城辅佐侄子周成王,不能就封,他就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就封于鲁,伯龄就封于蒋。伯禽、伯龄临行之前,周公戒其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训子,就是父母对子女当面进行训教,这是一段关于中国家训文化、最早、最具体、又最可信的记载(详见周公诫子书)。

在古今蒋氏家训中,对家训家风孝道文化都十分重视。西汉蒋诩(公元前69—前17年)任职兖州刺史,清正勤明,以廉直著名。王莽篡权后,不愿同流合污,辞官归乡,在门前辟三径隐居,常以“我家世受汉朝恩典,怎么能一身二姓呢?”他婉拒王莽三聘而不出仕,为后裔传下高风亮节、忠君守信,清正勤明,忠厚传家“三径家风”的成语典故;三国蜀相蒋琬,位高权重,始终坚持“忠雅开王业,艰难继老臣”,其主政时期,不计私仇,不排异已,与人为善,宽厚待人,正派为官,其气度与雅量堪称蒋氏家风为官的典范。

孟子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家庭要想兴旺发达,离不开家规的道德行为规范,家规作为教育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是做人做事都要遵守的规矩。家人违背家规,就要像国民触犯法律一样受到处罚。

蒋氏家风是指蒋氏族人的传统风尚,即蒋氏族人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等。顾名思义,就是蒋氏族人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将这种家风归炼成文字,则是家训。正因为蒋氏族人有着规范族人的家规家训和良好的家风,蒋氏族人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都人才辈出,名人众多。如:东周八候、杜陵八秀、东汉五杰、柱国五牧、唐之五贤、晋廿八秀、蕃阳五牧、九子封侯、兄弟三相、一科三凤、一科三鼎甲和四世六翰林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人文故事被世人广泛传颂。

带着远古基因,经历一代代处世立身的磨砺,蒋氏家训家风性格特征的核心为“善良诚实、忠厚传家”。其内容大致可慨括为:守先茔、孝父母、宜兄弟、笃宗族、和夫妻、教子孙、正婚姻、谨闺门、慎丧祭、急赋税、慎交游、崇俭约、勤职业、严过记、驭奴仆、戒嫖赌。明、清以后,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历史的发展,蒋氏先辈们又制定出“十守”“十戒”“十箴”和“十二之本” 等家规、家训,特别是“十二之本”,内容与时俱进,与现代人的行为规范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内容为:“忠勇为爱国之本,孝顺为齐家之本,仁爱为接物之本,信义为立业之本,和平为处世之本,礼节为治事之本,服从为负责之本,勤俭为服务之本,整洁为治身之本,助人为快乐之本,学问为济世之本,有恒为成功之本。” “十二之本”是蒋氏家训家风文化的又一次升华,是家训家风文化与时俱进的典范。蒋氏家训家风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和不断完善,这种氏族文化,对蒋氏子孙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对蒋氏子孙从事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蒋氏家训文化同全国的家训文化一样,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教化功用,无论社会怎样发展,都离不开家训对子女的教育。其教化功用有三:一是训导教育子女成人成才。这是家训文化最基本的一个功能。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都应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二是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任何一个家庭都不是孤立的,它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人们必须接受来自外在的社会控制。这种社会控制,包括法律控制、行政控制、道德控制以及习俗的控制,同时,还必须要有家庭的内在控制及家庭的自我控制。这种自我控制的途径,就是通过家训(包括家规、家约等),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对全体家庭成员的教育、起着引导和约束作用;三是确立良好的家风。家风是一个家庭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生活作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总和,是家庭长辈和主要成员潜移默化和教诲的结果,其核心是注重孝道,和谐相处。家风的形成,家庭中长者的表率作用十分重要。从多部《蒋氏宗谱》刊载的《蒋氏家训》看,能培养出顺应时代前进的优秀儿女,这和其先祖制定的家训并代代相传是分不开的。

古老的蒋氏家训文化与古村落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然而,在新时代的浪潮下,家训文化与古村落文化都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保护和光大发扬家训文化,使其延续风采,绽放异彩,成为当今社会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传承家训文化,应该从保护古村落入手。

古村落与古建筑如祠堂、书院是分不开的,祠堂本身就承载着家族传承和教育的历史意义,它们即是古村落中的古建筑,又是承载家训文化的载体,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当今社会依然还散发着独特的魅力。祠堂能为家训文化教育营造浓厚的氛围,它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如民俗风情、传统技艺、宗教信仰、家规家训等;举办民俗文化节、传统技艺展示,邀请学者、长辈讲解古村落中家族的家训故事,组织学生参观古村落中的民居建筑,讲解古建筑上的雕刻、楹联等文化元素与家训的关联等;在古村落的庭院、街巷中设置家训文化体验区,摆放仿古的书桌、笔墨纸砚,让游客和学生临摹家训书法、绘制与家训相关的图画,举办以名人家训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如诗歌朗诵会、戏剧表演等;在古村落的传统节日活动中融入家训文化教育,让参与者在古朴的古建筑环境中感受家训的庄重与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家训文化和古村落文化;加强对家训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建立家训文化档案,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鼓励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传承和发扬古老的家训文化和古村落的文化。

总之,在古村落保护中融入家训文化教育,结合和突出古村落的各种文化元素,可以使家训文化更加生动、具体,增强人们对家训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同时,也能促进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光彩。


1730863025148.jpg



编辑于2024-11-08 19:35:02
已有0人喜爱
声明:网友所发表的所有内容及言论仅代表其本人,并不代表诗人作家档案库之观点。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