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
在偏远的山村里,有一座宁静的小学,名叫姚郢小学。这里的教室是几间陈旧的瓦房,操场是一片泥土地,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一代又一代的老师默默奉献,培育着山里的孩子。
姚老师就是其中一位令人敬仰的老一辈教书人。他中等身材,常年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眼睛里透着温和与坚定。姚老师从师范院校毕业后,便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投身于乡村教育事业,这一干,就是几十年。
刚到姚郢小学时,学校的条件极其简陋。没有像样的教学用具,教材也十分匮乏。姚老师为了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自己动手制作教具。他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废弃的木材、纸张,精心制作出识字卡片、数学模型等。每一件教具都倾注了他的心血,凝聚着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姚老师发现很多孩子因为家庭贫困,面临辍学的困境。为了让这些孩子能够继续上学,他挨家挨户地走访,劝说家长让孩子回校读书。有的家长担心孩子读书耽误家里干活,姚老师就承诺会帮孩子补习落下的功课;有的家长实在拿不出学费,姚老师就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垫付。在他的努力下,许多濒临失学的孩子重新回到了课堂。
然而,姚老师的奉献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有一年,学校来了一位年轻的支教老师小李。小李怀揣着满腔的热情和新颖的教学理念,想要在这所山村小学大展拳脚。他看到姚老师传统的教学方式,觉得过于保守,效率低下,便试图改变。
小李在课堂上引入了多媒体教学,组织各种小组活动,孩子们一开始被这些新鲜事物吸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相比之下,姚老师的课堂显得有些沉闷,孩子们的注意力也不如以前集中。一些家长看到这种情况,开始质疑姚老师的教学能力,甚至要求学校让姚老师退休,让小李老师全权负责教学。
面对这些质疑和压力,姚老师心里十分难过。他觉得自己几十年的努力不被认可,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似乎也受到了打击。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他主动向小李老师请教,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同时也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分享给小李。
在与小李老师的交流合作中,姚老师逐渐认识到,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但也不能摒弃传统的精华。他开始尝试将新的教学方法融入到自己的课堂中,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慢慢地,孩子们又重新找回了对学习的热情,课堂效果越来越好。家长们看到孩子们的进步,也对姚老师改变了看法,对他更加敬重。
随着岁月的流逝,姚老师的身体越来越差。长期的劳累和艰苦的生活环境,让他患上了多种疾病。但他依然坚守在讲台上,不肯离开自己心爱的学生。
有一次,姚老师在课堂上突然晕倒。学生们惊慌失措,赶紧将他送到了附近的诊所。医生诊断后,劝他一定要好好休息,否则身体会吃不消。然而,姚老师只休息了几天,就又回到了学校。他说:“我放不下这些孩子,只要我还能站得起来,就要给他们上课。”
就这样,姚老师在姚郢小学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这些学生中有很多走出了大山,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而姚老师,却始终坚守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书写着平凡而伟大的奉献篇章。他的精神,如同山间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了一代又一代孩子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