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盘湾赋》
王本海•著
巴渝形胜,开邑南疆。研盘湾者,据灵枢而纳瑞气,承古韵以焕新章。
三寨巍巍,肇基清世。王公先述,率众筑垒:望星摘斗凌碧落,狮踞雄关镇险隘,回龙盘嶂锁云梁。夯土犹存,雉堞半圮,残垣无语,默诉当年御患安乡之烈魄雄罡。
湾中阡陌如织,春畴翻金浪,秋垄垒玉仓;清溪环舍鸣佩,绿柳拂岸垂杨。但见童叟临溪钓月,时闻渔樵隔岸对腔。农舍缘坡错落,炊烟袅袅接云汉;鸡犬遥相闻于阡陌深处,俨然陶令笔下之世外仙乡。
家风醇厚,祖德昭彰。 “耕读传家、崇俭戒奢”之箴,若碑铭刻骨,遂使贤才辈出:或十载寒窗登仕版,或万里商海秉精诚,莫不敦本务实以固其基,继往开来以弘其纲。至若民俗遗风,尤见薪传之力:元夕龙舞伴踏歌,巧手雕木复织裳。非遗之脉,生生不息,其光灼灼,其韵苍苍。
今古同辉,壮哉斯方! 揽三寨之雄魄,纳万壑之烟霞,虽历沧桑而风骨昂藏。愿长绳系日,永固金汤,使山川焕彩于青简,文脉绵延于天阊。
是为赋:
三寨龙盘压碧荒,风雷耕读贯穹苍。
浦流不尽英雄气,直上星河淬剑铓。
三寨风云凝笔底,一湾血脉贯文中
——鉴评《研盘湾赋》的根脉抒写与精神气象
评论员/木兰飞燕
在当代地域文学与家族文化书写的坐标系中,王本海先生的《研盘湾赋》绝非一篇普通的骈体文赋。它更似一柄叩击历史的铜锤,以文字为锋刃,凿开巴渝开州南疆的地理褶皱与人文肌理,将一方水土的千年魂魄、王氏家族数百年的绵长薪火,熔铸成一部可感、可触、可叹的立体史诗。当我们逐字细读,耳畔不仅有笔墨流转的韵律,更有来自土地深处、血脉之中的雄浑回响,在古今交织的时空里久久震荡。
一、地理空间的史诗构图:从“形胜”到“魂魄”的立体镌刻
赋文开篇即以“巴渝形胜,开邑南疆”八字立骨。看似极简的地理定位,实则暗藏精妙——它没有陷入“某地风光秀丽”的泛泛描述,而是将研盘湾置于巴渝文化圈的宏观版图中,以“开邑南疆”的区位特殊性,点出这片土地兼具“巴渝雄奇”与“南疆灵秀”的双重气质,为全文奠定“小地域见大格局”的叙事基调。
紧接着,作者以“三寨巍巍”为核心,展开一幅极具动态感的山水画卷。“望星摘斗凌碧落”写望星寨之高,不直言“高耸入云”,而是以“摘斗”“凌碧落”的想象,赋予山寨“触达天际”的神性;“狮踞雄关镇险隘”状狮踞寨之险,借“狮踞”的猛兽意象,凸显其“守关御敌”的威慑力;“回龙盘嶂锁云梁”绘回龙寨之幽,用“回龙盘嶂”的迂回之势,暗合“藏风聚气”的山水智慧。这三句不仅是空间的铺陈,更是王氏家族扎根此地的历史见证——自清代王公先率众筑垒始,这片土地便与家族命运深度绑定。当“夯土犹存,雉堞半圮”的残貌映入眼帘,我们看到的不只是风化的砖石,更是先祖们夯筑家园时的号子、抵御外患时的呐喊,是王氏族人以血肉之躯守护栖居之地的“烈魄雄罡”。在这里,地理不再是冰冷的坐标,而是承载家族数百年生存记忆与精神信仰的“活态博物馆”。
若说三寨是研盘湾的“筋骨”,那么湾中景致便是其“血肉”。“阡陌如织”“春畴翻金”“秋垄垒玉”,寥寥数笔勾勒出王氏家族世代耕作的丰饶底色;“清溪鸣佩”“绿柳垂杨”,又以细腻笔触点染出家族栖居地的灵秀气韵。更妙的是“童叟临溪钓月,渔樵隔岸对腔”的场景——“钓月”非为渔获,是家族成员闲逸心境的外化;“对腔”无关名利,是乡土人情与家族温情的共鸣。这种“耕有所获、居有所乐”的图景,恰是陶潜笔下“世外桃源”的现实投射,却比桃花源多了几分王氏家族数百年积淀的人间烟火,多了几分世代相传的踏实与安稳。
二、历史血脉与人文精神的交响:从“传承”到“新生”的基因解码
《研盘湾赋》最动人的力量,在于它跳出“咏景”的浅层框架,将王氏家族数百年的历史脉络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基因,深度嵌入这片土地的肌理之中,完成“家族史”与“文化史”的同频共振。
文中“王公先述,率众筑垒”的记载,看似简单的史实陈述,实则是王氏家族精神的“原点叙事”。这位先祖不仅是筑寨的领导者,更是“御患安乡”家族精神的开创者——他留下的,不仅是可触摸的山寨遗迹,更是融入王氏族人骨血的“担当基因”。数百年间,这种基因在“耕读传家、崇俭戒奢”的家训中不断延续与升华:“耕”是家族立足此地的根本,是王氏子孙“春种秋收”的踏实勤勉,是“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物质基础;“读”是家族突破地域局限的翅膀,是族人“十载寒窗登仕版”的向上求索,是“万里商海秉精诚”的格局胸襟。一“耕”一“读”,一“守”一“进”,构成王氏家族数百年绵延不绝的生存智慧,支撑着家族在时代变迁中始终扎根这片土地。
而民俗遗风的书写,让这种数百年的精神传承有了更鲜活的载体。“元夕龙舞伴踏歌”是节庆时的家族集体狂欢,是王氏族人凝聚力的具象化;“巧手雕木复织裳”是家族传统技艺的代代相传,是文化自信在家族内部的微观表达。作者特意点出“非遗之脉,生生不息”,不仅是对传统的致敬,更暗含对家族文化“活态传承”的思考——这些伴随王氏家族数百年的技艺与习俗,并非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的“家族密码”,是连接家族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三、古典文采与现代气韵的融合:从“承袭”到“创新”的笔墨突围
在艺术表达上,《研盘湾赋》堪称古典文体与现代精神结合的典范。它严格承袭汉赋“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传统,又打破传统骈文的晦涩桎梏,以流畅的韵律、鲜活的意象,既书写王氏家族数百年的厚重历史,又让古典文采焕发现代生命力。
赋文中的对仗与用典,尽显作者的文字功力。“清溪环舍鸣佩,绿柳拂岸垂杨”,以“鸣佩”喻溪水之声,以“垂杨”绘岸柳之姿,声形兼备间,勾勒出王氏家族栖居地的诗意;“炊烟袅袅接云汉,鸡犬遥相闻于阡陌深处”,化用陶渊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名句,却不生硬堆砌,而是融入“炊烟接云汉”的壮阔视角,让家族世代居住的田园风光多了几分豪迈气象。这种“化典而不泥典”的笔法,既彰显古典文学的深厚底蕴,又巧妙贴合王氏家族的生活场景,避免“掉书袋”的生硬感。
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古典框架中注入强烈的现代精神。“继往开来以弘其纲”,不再是单纯对家族数百年历史的“守成”,而是强调“开来”的进取,暗含对家族未来发展的期许;“文脉绵延于天阊”,将“家族文脉传承”的视野从研盘湾扩展到“天阊”(即广阔天地),展现王氏家族开放包容的现代格局。尤其结尾的七言绝句,堪称“点睛之笔”:“三寨龙盘压碧荒,风雷耕读贯穹苍。浦流不尽英雄气,直上星河淬剑铓。”前两句回顾“三寨雄姿”与家族数百年坚守的“耕读精神”,是对前文的凝练总结;后两句则笔锋一转,以“浦流不尽英雄气”喻家族精神的源远流长,以“直上星河淬剑铓”喻新时代王氏族人的奋斗姿态——“淬剑铓”不再是古代的“铸剑御敌”,而是现代语境下的“自我磨砺、追求卓越”,既呼应先祖的“烈魄雄罡”,又赋予家族精神“面向未来、勇立潮头”的新内涵,让整篇赋文的意境从“怀古”升华为“励志”,完成古典与现代、家族历史与时代精神的完美对话。
结语:一部“小赋”里的家族史诗与时代精神《研盘湾赋》篇幅不长,却堪称王氏家族的“微缩史诗”——它写研盘湾的山川,却处处可见王氏家族数百年的生存印记;它记家族的历史,却承载中华“耕读传家”的文化基因;它用古典赋体的笔法,却传递出家族面向未来的现代精神。
在“寻根”成为时代命题的当下,这篇赋文的意义早已超越“家族书写”的范畴。它告诉我们:王氏家族的“根脉”,从来不是沉睡在故纸堆里的文字,而是活跃在研盘湾每一寸被家族耕耘过的土地上,流淌在每一句被王氏子孙传承的家训里,凝聚在每一个为家族荣光、为个人理想奋斗的族人身影中。王本海先生以笔墨为犁,在研盘湾的土地上“耕耘”出这部赋作,不仅为王氏家族数百年历史立下一座文字丰碑,更给所有在时代洪流中寻找精神原乡的人,提供一份珍贵的“寻根指南”——唯有读懂家族“从何而来”的故事,才能坚定个人“向何而去”的脚步;唯有守住家族精神的“根”,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走出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这部《研盘湾赋》,是对王氏家族数百年过往的致敬,是对家族当下生机的礼赞,更是对家族未来传承的期许。它如同一颗被精心打磨的明珠,在王氏家族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也在新时代的阳光下,散发着愈发璀璨的光芒。
巴渝王氏字辈诗库一
清•王先述
勤俭立家本,修德启文芳。
志道真贤俊,繁庭世荣光。
巴渝王氏字辈诗库二•延章
作者•王本海
敦仁彰盛瑞,笃礼耀祯祥。
育英兴骏业,承宗焕华堂 。
巴渝王氏字辈诗库三•新训
作者•王本海
端良延祚永,书易振邦昌。
谨厚宏图远,温和旭景昂。
巴渝王氏字辈诗库四•继章
作者•王本海
淳声昭范广,嘉训嗣昆扬。
信义开鸿运,熙雍兆泰康。
巴渝王氏字辈诗库五•续章
作者•王本海
克己守贞方,慎思明理纲。
贻谋传奕绪,弘毅炳星煌。
巴渝王氏字辈诗库六•延续章
作者•王本海
睦谊昭慈惠,谦诚振纪纲。
宏恩辉万禩,睿哲焕天璋。
巴渝王氏字辈诗库七•寰宇章
作者•王本海
骕骏骋玄垕,澄霄护凤翔。
瑧明研瀚澥,骁锐拓闳阊。
璇晷衡枢纬,鲲溟渟昊沧。
琨瑜擎戟锏,翊轸亘穹襄。
七律•研盘湾五行赋
作者•王本海
<一>
鸿蒙初辟定山河,犀脊擎天俯玉珂。
龙脉朝宗云壑动,星罡列宿剑光多。
双梁肝胆吞秦楚,三寨风雷镇汉波。
欲问灵源何处是,乾坤万象此中磨。
七律•研盘湾五行赋
作者•王本海
<二>
木宅开基石堡延,廿支字辈续薪传。
八房嫡嗣承先志,千叠崇垣守故阡。
田浦晴轩藏祖牒,玄狮雄势护研烟。
欲寻根脉何方觅,墨染楠瑛尔在肩。
七律•立志修德
作者•王本海
贫富原非定数衡,品行须向幼年耕。
儿应砺胆承家国,女必端怀守洁清。
莫使金樽迷远抱,休凭玉箧损芳名。
立身亘古根基在,胸有乾坤气自盈。
水龙吟•立志修德
作者•王本海
人生穷达非由数,贵在志行同赴。
稚龄培本,男儿砺勇,胸怀疆宇。
心纳千川,肩担家国,气吞今古。
莫负少年时,金樽休醉,防迷却、鹏程路。
∥
女子尤娴礼度,守贞怀、自珍琼誉。
修身秉义,怀仁抱善,焉沾尘淤。
德润兰仪,行彰清节,岂容妆妒。
望乾坤万里,安身凭此,展鲲鹏翥。
(词林正韵第四部)
训子孙遗令
作者•王本海
家规垂戒付心声,恪训高悬禁徇情。
孝肃遗风传永世,公廉守节耀长庚。
谋身不得雷池越,克己常拿月镜明。
护佑子孙奔大道,威严正典骨神清。
《研盘湾王氏根脉三亭诗六首》
述祖亭
作者•王本海
祖德开基拓宇疆,家风永继耀穹苍。
千秋俎豆馨香绕,一脉斯文万古长。
延绪亭
作者•王本海
世泽绵延启后昆,文经武纬振家魂。
鼎新继往开宏局,诗礼家传福满门。
根聚亭
作者•王本海
众志凝心立九州,千支共本脉长流。
鸿图大展聚亲力,万派同源壮远猷。
述祖亭
作者•王本海
鸿基肇启忆先贤,筚路山林创业研。
德范煌煌同日月,训言峻峻映星躔。
千秋俎豆香烟绕,八面裔孙虔意连。
一脉渊深流不尽,宗功祖泽永承传。
延绪亭
作者•王本海
延宗一脉溯流长,绪衍千秋守典藏。
子孝孙贤承旧德,文经武纬拓遐疆。
励精图治家声振,继往开来世代昌。
诗礼相传根蒂固,箕裘嗣美永腾骧。
根聚亭
作者•王本海
作者•王本海
思路宏开纳百川,同心戮力志犹坚。
根深祖地荫长茂,情系亭台雨露绵。
千派朝宗归瀚海,万支敬本向青天。
擎云浩气凌霄汉,王氏家风永世传。
《王氏根脉三亭十八联 》
述祖亭
1.
祖德肇鸿基,筚路蓝缕传世泽;
宗功垂骏业,春祀秋尝报先恩。
——王本海
2.
先述播芳型,德范长昭如日月;
后昆遵遗训,家风永续耀星河。
——王本海
3.
一脉溯渊深,俎豆千秋隆祀典;
八方怀敬仰,馨香万代荐明禋。
——王本海
延绪亭
1.
延一脉宗风,子孝孙贤承旧德;
绪千秋世泽,文经武纬启新猷。
——王本海
2.
鼎新革故,丕振家声光史册;
继往开来,宏开世业耀门庭。
——王本海
3.
世泽溯渊源,诗礼相传延道脉;
家声隆继述,箕裘克绍振宗风。
——王本海
4.
木宅开基,承三槐世泽;
石寨传脉,继两晋家声。
——王本海
5. 劈莽开荒,犀脊擎天安宗祀;
筚路蓝缕,浦河绕地护研盘。
——王本海
6.
星望银潢,曾照先人垦荒影;
狮岩踞势,长铭祖辈守业心。
——王本海
4.
廿字开宗,先述遗篇铭祖训;
百六成库,本海续笔集雄章。
——王本海
5.
修身志道,真贤俊才继往来;
启智文芳,盛世荣光烁古今。
——王本海
6.
承木石精神,千秋气运归宗嗣;
启山河新境,万里风云入卷帙。
——王本海
根聚亭
1.
思路引潮流,鸿图开道纳百川;
同心昭日月,众志擎天立九州。
——王本海
2.
根本固山河,叶茂枝繁昌百世;
聚怀深雨露,源远流长贯千秋。
——王本海
3.
祖地仰遗风,千支共本情怀契;
宗盟敦永好,万派同源意气投。
——王本海
4.
根扎研盘,三寨风雷凝地脉;
情融浦里,一湾烟水润天伦。
——王本海
5.
东障圣像携童,护佑千枝秀;
南昂狮岩踞势,昭彰一木荣。
——王本海
6.
聚散天涯,常念楠林藏祖牒;
浮沉海内,莫忘田浦有研烟。
——王本海
王本海人物介绍
王本海,字木心,号一合,笔名思路、河边柳、马平、云鹤寿松、星空明月等,1965年2月出生于重庆市开州区五通乡浦里河畔寨家村研盘湾,是集诗人、音乐创作人、作家、文化学者于一身的跨界文化从业者,拥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长期深耕文学、音乐、文化传播与非遗传承领域,以“工科严谨+人文浪漫”的独特风格,成为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标杆人物。
一、基本信息
姓名:王本海
字/号:字木心,号一合
笔名:思路、河边柳、马平、云鹤寿松、星空明月
民族:汉族
出生年月:1965年2月
籍贯:重庆市开州区五通乡浦里河畔寨家村研盘湾
职业:诗人、音乐创作人、作家、文化学者
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核心特质:融合工科思维与人文情怀,擅长以传统文体书写时代主题,推动文化跨界传播
二、教育与职业背景
教育经历:大学文化背景,获渭南市电工职业资格证书,兼具工科精准思维与人文创作素养,为其跨界文化实践奠定双重学术基础。
职业方向:早年涉足工程技术领域,后聚焦文化创作与传播,深耕辞赋、诗词、歌词、散文等多元文体,同时主导文化活动策划与非遗传承项目,实现从“工程图纸”到“文化篇章”的跨界转型。
三、社会职务
1. 国际作家和作曲家协会联合会会员
2. 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
3.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4. 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会员
5. 中央新影发现之旅频道《文化强国》栏目组首批特聘高级智库专家(教授级高工)
6. 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人才
7. 中国·思路海浪花文化艺术服务中心总策划/总编
8.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海浪花文学艺术中心法人代表
四、主要成就与作品
(一)文学创作:以传统文体载时代新声
王本海在文学领域以“守正创新”为核心,尤其擅长赋体、诗词、楹联创作,独创“四维文化透视”模型(地理形胜—历史溯源—红色基因—当代图景),作品兼具古典风骨与现代气息。
1. 赋体文学:代表作《百城百赋百诗》系列,涵盖《开州赋》《重庆赋》《遵义赋》《延安赋》《井冈山赋》《中华赋》《人民日报赋》《新华社赋》《法治晨报赋》等。其中,《人民日报赋》《新华社赋》以骈俪之笔勾勒主流媒体的使命担当,《法治晨报赋》以“笔化龙泉之锷,纸成獬豸之裳”喻法治媒体锋芒,均发表于《人民日报市场网络版》城市新闻等权威平台,成为“以赋载道”的典范,评论家评论“一篇襄阳赋,半部中国史”。
2. 诗词创作:作品入选《新中国建国六十周年中华诗词诗书画精品典藏卷》,获“功勋诗人”称号;2022年在《法治晨报》发表《七律·醉美故乡》《七律·观刘伯承铜像有感》《沁园春·八一节寄怀》《贺院线电影〈微山湖小八路〉拍摄圆满成功》等;2025年创作《满江红·九三阅兵》,前瞻性书写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盛况,获专业评论界高度认可;其七律《咏人民日报》《咏新华社》凝练媒体风骨,成为传统诗词现代转化的样本。
3. 楹联与散文:2025年建党节期间,遵义市诗词楹联协会为其对联作品推出专题版面;有声作品:散文《美丽乡村五通》、《故乡的炊烟》、诗词作品《赞普阳律师事务所及陈震、陈韩钦律师》、《贺遵义市红花岗区协会成功开通中华诗词子网站》、英文版《沁园春.赞刘新星》创作背景简介、《王本海题刘伯承元帅故居楹联鉴赏》、演讲稿《榜样之光--王本海为我们照亮逐梦征程》、人物对话《在铁轨与诗行间筑造文化桥梁--跨界大师王本海的创作人生》在燕赵有约官方通过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等多平台发布,著有地方传奇故事《鲤鱼劫——血色山河中的一尾神话》。
4. 学术编著:编著《巴渝王氏160字辈诗库暨巴渝王氏世系图》,以“诗文活化族谱”的创新形式,为家族文化与非遗传承提供实践方案、《研盘湾五行镇源记--木宅开基,石寨传脉,本辈承宗》、《歌曲创作黄金法则教案--写一首让大众共情传唱的“好歌”》。
(二)音乐创作:以旋律传递文化温度
作为高产音乐创作人,王本海累计创作原创歌曲200余首,坚持“歌词为魂、旋律为翼”,作品覆盖家国情怀、地域文化、榜样精神等主题,兼具传播度与思想性。
1. 代表作品:《祖国的霞光》(激昂抒发爱国情怀,成讴歌时代经典)、《这面旗帜》《穿过月亮的旅行》(呼应同名电影,以浪漫曲风编织情感梦境)、《雄奇山水·新韵重庆》(展现地域风光)、《非遗中国》(助力非遗传播)、《岳中之歌》《红岩朝露》(校园红歌)、《缅怀刘伯承元帅》《您从黄葛古道走来》(红色主题)《研盘湾之歌》(家乡情怀)、《初心灿若霞》(聚焦公益榜样,从“帮老人擦霜”“给孩子递书”等小事切入,让榜样精神可感可学)、《思路海浪花文艺之歌》(凝聚文艺群体理想)。
2. 传播与荣誉:作品由贺筠筠等知名歌唱家演绎,入库全国KTV,登陆QQ音乐、网易云音乐等主流平台;获中国大众音乐协会“金奖”、“永远跟党走·献礼二十大”原创歌曲金奖等国家级奖项。
(三)文化传播与实践:搭建传承与创新桥梁
王本海以“文化使者”身份,推动文化落地与跨界融合,主导多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活动。
1. 红色文化传承:2023年春节前夕,牵头联合全国知名钢笔画家张根和、开州书法家谭周文、贺启财(野神)、田小波等,向刘伯承同志故居捐赠11幅书画作品;主导“纪念刘伯承元帅诞辰130周年诗词书画征文征集活动”,吸引全国创作者参与,收到2000余首诗词、11幅书画作品,经评审后多平台推广,推动红色文化与艺术创作深度融合。
2. 跨界实践:2023年参演电影《穿过月亮的旅行》(饰演“专注读报的乘客”),拍摄结束后深夜3点结合片场感悟创作同名歌曲,实现“影视表演—音乐创作”无缝衔接;其作品及事迹获央视、中国教育电视台、《法治晨报》《城市新闻》等主流媒体报道,2022年8月30日《法治晨报》以整版篇幅报道其诗歌创作成就。
3. 非遗与智库工作:作为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人才,探索非遗现代转化路径;担任《文化强国》栏目特聘高级智库专家,为文化建设提供专业建议;主导思路海浪花文化艺术服务中心工作,策划多项文化活动,推动“文艺服务大众”理念落地。
五、荣誉奖项
1. 1999-2009年度:国际中华诗歌总会“一级作家”
2. 2010年:英国皇家艺术基金会永久学术顾问
3. 2019年:中国世纪大采风“德艺双馨艺术家”
4. 2019-2024年:遵义市红花岗区“优秀文艺工作者”
5. 2022年:“永远跟党走·献礼二十大”原创歌曲金奖
6. 2022年:“《大国·大家》优选工程杰出艺术家优选人才奖”
六、艺术特色与评价
(一)艺术特色
1. 文体创新:融合骈偶句式与时空对话,独创“赋体叙事诗”,打破传统赋体“辞藻堆砌”局限,让古典文体承载现代主题。
2. 主题挖掘:深度绑定地域文化与红色基因,擅长从“小场景”写“大主题”(如以“街灯”“递书”等细节传递时代精神),避免口号式表达。
3. 跨界融合:贯通文学、音乐、影视、非遗研究,形成“新古典主义”风格,实现“工科精准架构+人文情感表达”的独特统一。
(二)外界评价
1. 《文化强国》栏目组:“以赋载道,以歌咏志,其作兼具汉赋的鸿篇气象与现代文艺的传播力。”
2. 专业评论界:“词凝日月,曲动山河”,其个人经历体现“立本为基,汇海成澜”的文化追求,作品本质是“新时代的《山河社稷图》”,以地理为载体、历史为脉络、赋体为形式,完成中华文明基因的解码与现代化转译,在当代文学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七、参考资料
1. 《法治晨报》2022年8月30日专题报道、2025年9月3日相关作品报道
2. 《人民日报市场网络版》城市新闻2025年9月3日人物及作品报道(含《人民日报赋》《新华社赋》等)
3. 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贵州诗联》《黔诗红韵》发表记录
4. 陕西省诗词学会官方网站发表记录
5. 中央新影《文化强国》栏目组专家库名录
6. 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名录
7. 中国·思路海浪花文化艺术中心公众号及莆田市海浪花文艺官网
8.遵义市红花岗区作协红城诗韵、红城联墨、巷口诗韵等公众号
9. 城市头条、网易新闻、VV音乐、今日头条及主流音乐平台作品收录与传播数据
10. 相关荣誉奖项官方公告及证书
王本海人物简历.原载《人民日报市场网络版》城市新闻2025年9月3日http://www.peoplezixun.cn/renwen/2025/0903/31242.html 王本海人物简介《人民日报市场网络版》城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