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山赋》
王本海•著
乌蒙东峙,牂牁西环。脉承昆岳连黔甸,势接星河耀禹天。古称郎岱,缘夜郎名镌竹简;今号老王,因贤王魄寄苍烟。位启西北,控云峦而分双脉;势延东南,挽雾嶂以抱千川。左挟梯峡,壁立千仞彰雄魄;右携林海,翠浮九皋蕴灵源。前襟碧水含珠,映朝晖而漾彩;后枕层峦列戟,承夕照以凝玄。诚乃阴阳交泰之奥壤,五行循转之祥坛。
观其形胜,法象自然:北峙主峰属壬癸,寒潭蓄玉藏风骨;南延余脉归丙丁,丹崖流火焕霞颜。东麓林深承木德,檀香沁月,菌耳含露荣四序;西崖石峻秉金精,铁脊凌霄,钢岩淬雨立千年。中阜沃土载厚德,嘉禾涌浪,桑麻织锦盈仓廪;下涌清泉通慧性,百草衔珠,繁花缀佩润云峦。昔多同受封汉阙,枸酱传香,商衢远达珠崖畔;今山民继轨古风,文旅兴业,高铁长穿雾霭间。此非地灵人杰之验乎?
若夫四时流转,万象昭宣:春岚拂岫,布依盘歌穿云岫,声震层霄,千年韵浸蜡染布;夏瀑悬绡,苗岭芦笙和玉泉,音回幽谷,百代情凝铜鼓斑。秋霜染枫,金浪千重掀稻海;冬雪映梅,银装万里护松关。朝观云涛激荡,若鲲鹏振翼抟九野;暮赏霞绮铺陈,似女娲炼石补穹寰。夜静星垂,铜鼓纹中窥古月;晨清雾散,杜鹃声里启新元。四时风物皆成画,一山收尽小壶天。
至若人文渊薮,今古相镌:月亮洞幽,藏王妃玉骨,青铜面具证兴替;廊桥影瘦,印马帮蹄痕,苔径石阶记往还。昔时铜铃声碎,茶马古道穿瘴雾;今日高铁影疾,云中天路跨虹弯。晨见炊烟袅娜,梯田叠梦;午闻学子吟诵,黉舍传薪;暮观翁媪起舞,芦笙绕檐。夜郎自大原误读,牂牁真容待重诠。幸得盛世扫尘翳,还将青史照人寰。
噫吁嚱!伟哉壮哉!抚迹追远,心潮激湍:想夜郎立国三百载,西通身毒,南达骆越,岂是井蛙窥昊宇?看凉都展卷九万言,云储数据,电化群山,敢教僻壤换新颜。憾相如赋美,未描此间霞半缕;叹太白诗豪,难状斯处云千幡。风水玄机,终归天人相济;文明根脉,贵在古今连绵。兹山可为明镜,照见开拓者筚路蓝缕;此峰堪作旌旗,招来奋进者接力续篇。
展望来兹,气象宏宽:承古韵以谱新声,借青山而写鸿篇。引寰宇宾朋,探夜郎秘钥,青铜史册共破译;邀四海俊彦,赏凉都丽景,云上花丘同醉眠。让蜡染联翩霓裳,古艺焕彩;使傩面邂逅数字,神秘重宣。愿山色常青,若华夏文脉绵延不绝;祈民生长乐,似牂牁江水浩荡东延。天地同春,岁稔时康,共三光而永妍!
望海潮•老王山
口王本海
西南横断,云黔交贯,嵯峨直拄苍天。
乌嶂枕东,牂柯绕北,双江界破蛮烟。
苔篆记郎官。有危崖衔月,丹壑蒸泉。
丁火凝辉,壬冰藏玉镇寒渊。
∥
四时图画争妍:恰春莺啭岫,夏瀑鸣弦。
枫炽万峰,琼铺八表,铜笳夜诉荒年。
蹄印没荆阡。喜长龙穿雾,诗履寻仙。
试问长卿赋笔,可状此山川?
洞仙歌•老王山
口王本海
乌蒙叠翠,拥万峰如黛。
古驿苍苔印千载。
想蛮王兴废,幽洞藏云,
铜鼓寂,雾里余音犹在。
∥
四时风物改:春涧流香,
夏瀑垂虹映晴霭。
更秋老霜浓,雪砌银妆,
添逸趣、樵歌相赛。
喜高铁穿云接瑶天,
看文旅新篇,共山长在。
七律四首•咏老王山
口王本海
<一>雄奇咏势>
屹立西南镇要冲,乌蒙为臂古河从。
分江脉隔双流域,拔地岩擎万仞嵩。
前代荒碑留旧刻,今时快铁起新容。
恰逢晴日登高处,八面风烟入腑胸。
<二>四时咏景
春涧流香绕翠岑,夏泉垂练映霞沉。
秋霜染透枫千树,冬雪妆成玉一林。
月洞藏幽含古意,云峦浮黛动清吟。
四时皆是天然画,何必丹青费苦心。
<三>古今咏情
古驿苔深忆旧商,蛮王陈事历沧桑。
笙箫音断烟笼洞,谣曲声遥月照冈。
往岁崎途人迹少,今朝坦道客情长。
独留青嶂终无改,闲看尘寰变冷凉。
<四>文旅咏志
夜郎秘韵待君寻,凉域佳辰起浩吟。
蜡染裁云添雅色,芦笙吹月递清音。
铁轮穿雾连今古,笑语盈峦醉客心。
借得此山灵秀气,绘成文旅好胸襟。
老王山对联四副
口王本海
<一>地理雄姿联>
上联:峙乌蒙控牂牁,分两江流域,拔地千峰擎日月
下联:承昆岳接星河,扼三省要冲,凌霄万仞镇乾坤
<二>古今穿越联
上联:忆往昔夜郎筑垒,马帮踏雾,铜鼓震蛮烟,千载沧桑凝石嶂
下联:看今朝高铁穿云,游客登山,笙箫飞碧汉,九州风物聚山峦
<三>四时气象联
上联:春岚绕岫,夏瀑垂虹,秋枫燃岭,冬雪铺银,四时皆画卷
下联:朝雾漫峰,暮霞染壁,夜月悬洞,晨莺唱谷,万象尽诗篇
<四>文旅豪放联
上联:探夜郎秘,赏凉都秀,借翠岭丹崖,绘就文旅新图景
下联:承布依风,传非遗韵,凭笙箫蜡染,奏响山河壮乐章
《老王山之歌》
作词:王本海
(主歌1)
晨雾漫过 乌蒙的脊梁
牂牁江水 映着朝阳在流淌
铜鼓敲醒 千年的时光
马帮的蹄印 还在石阶上发烫
蜡染的花 开在布依姑娘的衣裳
芦笙吹起 风都跟着唱
(预副歌)
看那高铁 穿云破雾向远方
把夜郎的故事 讲给世界听一场
每座山峰 都像举起的手掌
托着我们 眼里的光
(副歌)
老王山之上 有我们的向往
肩并着肩 就能把风雨挡
脚下的路 再陡也敢闯
热血在胸膛 比朝阳更亮
老王山之上 是梦想的方向
歌声越嘹亮 心就越坦荡
把所有热爱 都装进行囊
一起去开创 新的篇章
(主歌2)
夕阳染红 丹崖的模样
梯田叠着 金色的浪在摇晃
老人坐在 古驿的老榕旁
讲起从前 也讲今天的小康
孩子们追着 蝴蝶飞在稻花香
笑着喊着 风都甜成糖
(预副歌)
看那灯火 点亮山间的村庄
把凉都的温柔 揉进晚风里飘荡
每颗星星 都像点亮的希望
照着我们 向前的方
(副歌)
老王山之上 有我们的向往
肩并着肩 就能把风雨挡
脚下的路 再陡也敢闯
热血在胸膛 比朝阳更亮
老王山之上 是梦想的方向
歌声越嘹亮 心就越坦荡
把所有热爱 都装进行囊
一起去开创 新的篇章
(桥段)
不管来自 哪片土壤
在这里都能 找到力量
每一步成长 都有山的担当
每一次眺望 都有光的方向
(副歌)
老王山之上 有我们的向往
肩并着肩 就能把风雨挡
脚下的路 再陡也敢闯
热血在胸膛 比朝阳更亮
老王山之上 是梦想的方向
歌声越嘹亮 心就越坦荡
把所有热爱 都装进行囊
一起去开创 新的篇章
(尾声)
老王山之上 我们正昂扬
迎着光 走向 更远的远方
人文变奏曲,山水交响诗
——论王本海《老王山》系列作品的多维艺术空间
文/宁静
在王本海先生的笔下,老王山绝非静止的地理坐标,而是被注入生命与灵魂的文化图腾。这组以老王山为核心母题的创作,恰似一部多声部交响乐章,以古典辞赋的雄浑为基底,巧妙融入词曲的婉转、律诗的工整、对联的精妙与现代歌词的灵动,层层铺展,构筑出层次丰盈、意蕴深厚的立体艺术世界。
《老王山赋》开篇便以磅礴气势定调,“乌蒙东峙,牂牁西环”八字如泼墨山水的起笔,寥寥数语勾勒出山水的骨骼与气韵。作品既承袭汉大赋“体物写志”的传统精髓,更实现时空维度的双重突破:横向空间上,“左挟梯峡”“右携林海”“前襟碧水”“后枕层峦”的描写构建出立体图景;纵向时间里,“昔多同受封汉阙”到“今山民继轨古风”的追溯串联起历史纵深,二者交织形成纵横捭阖的叙事结构。尤为精妙的是,赋中融入“五行循转”哲学观,将北峙主峰归壬癸、南延余脉属丙丁、东麓承木德、西崖秉金精、中阜载厚德的地理特征,与传统文化符号精准对应,让老王山承载起厚重的文化意蕴。
《望海潮·老王山》与《洞仙歌·老王山》两阕词作,则转换视角,从赋体的全景铺陈转向词体的意境营造。《望海潮·老王山》以“西南横断,云黔交贯”锚定地理方位,借“苔篆记郎官”唤醒历史记忆,在“春莺啭岫,夏瀑鸣弦”的四季流转中,完成自然景观到人文情怀的细腻过渡;《洞仙歌·老王山》以“乌蒙叠翠,拥万峰如黛”构建意象群,凭“蛮王兴废,幽洞藏云”展开历史想象,营造出“雾里余音犹在”的朦胧美感。两阕词作如山水画中的留白,在具象与抽象间找到精妙平衡,为艺术空间增添婉转韵味。
四首七律组诗,宛如四扇精致屏风,分别从“雄奇咏势”“四时咏景”“古今咏情”“文旅咏志”四个维度,对老王山进行精雕细琢。《雄奇咏势》中“分江脉隔双流域,拔地岩擎万仞嵩”尽显雄浑气魄,《四时咏景》里“月洞藏幽含古意,云峦浮黛动清吟”流露幽静之美,二者形成鲜明对比,展现老王山的多面性格;《古今咏情》以“往岁崎途人迹少,今朝坦道客情长”勾勒今昔变迁,《文旅咏志》用“借得此山灵秀气,绘成文旅好胸襟”传递时代气息,让作品突破传统山水诗的范畴,更具当代价值。
四副对联则如艺术空间的四根支柱,以凝练语言撑起系列作品的精神架构。《地理雄姿联》“拔地千峰擎日月,凌霄万仞镇乾坤”,在空间维度极尽夸张之妙;《古今穿越联》以“忆往昔”与“看今朝”的对比,搭建起时空对话的桥梁;《四时气象联》与《文旅豪放联》,又分别从自然时序、人文活动层面,完善老王山的整体形象塑造,让精神内核更趋丰满。
《老王山之歌》作为系列收官之作,以现代歌词形式实现古典意境的当代转化。“铜鼓敲醒千年的时光”与“高铁穿云破雾向远方”并置,“蜡染的花”与“孩子们追着蝴蝶”叠印,创造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美学;歌词中反复出现的“映着朝阳”“眼里的光”“点亮的希望”等“光”的意象,串联成一条光明叙事线索,将老王山从历史地理存在,升华为承载未来的精神象征。
王本海先生的《老王山》系列,实现了多元艺术形式的互文共鸣。不同文体既各司其职,又彼此呼应:《老王山赋》如交响乐团的低音部,奠定整体雄浑基调;词作似弦乐组,增添婉转韵律;律诗若管乐组,强化主题旋律;对联像打击乐,凸显重点节奏;现代歌词则如独唱声部,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这种多文体协作的艺术实践,不仅唤醒了传统文学形式的当代生命力,更构建出从传统走向现代、从精英走向大众的立体叙事空间。
透过这些作品,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老王山的自然风貌与人文历史,更是一位文化工作者对地方文化的深度解读与创造性转化。王本海先生以文学为媒介,将老王山从地理概念升华为文化符号,从历史记忆转化为当代资源。这份文化实践的价值,恰如《老王山赋》中“让蜡染联翩霓裳,古艺焕彩;使傩面邂逅数字,神秘重宣”所言之义——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地方性知识获得重新诠释的可能,而老王山这座乌蒙峻岭,也成为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生动注脚。
王本海人物介绍
王本海,字木心,号一合,笔名思路、河边柳、马平、云鹤寿松、星空明月等,1965年2月出生于重庆市开州区五通乡浦里河畔寨家村研盘湾,是集诗人、音乐创作人、作家、文化学者于一身的跨界文化从业者,拥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长期深耕文学、音乐、文化传播与非遗传承领域,以“工科严谨+人文浪漫”的独特风格,成为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标杆人物。
一、基本信息
姓名:王本海
字/号:字木心,号一合
笔名:思路、河边柳、马平、云鹤寿松、星空明月
民族:汉族
出生年月:1965年2月
籍贯:重庆市开州区五通乡浦里河畔寨家村研盘湾
职业:诗人、音乐创作人、作家、文化学者
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核心特质:融合工科思维与人文情怀,擅长以传统文体书写时代主题,推动文化跨界传播
二、教育与职业背景
教育经历:大学文化背景,获渭南市电工职业资格证书,兼具工科精准思维与人文创作素养,为其跨界文化实践奠定双重学术基础。
职业方向:早年涉足工程技术领域,后聚焦文化创作与传播,深耕辞赋、诗词、歌词、散文等多元文体,同时主导文化活动策划与非遗传承项目,实现从“工程图纸”到“文化篇章”的跨界转型。
三、社会职务
1. 国际作家和作曲家协会联合会会员
2. 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
3.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4. 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会员
5. 中央新影发现之旅频道《文化强国》栏目组首批特聘高级智库专家(教授级高工)
6. 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人才
7. 中国·思路海浪花文化艺术服务中心总策划/总编
8.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海浪花文学艺术中心法人代表
四、主要成就与作品
(一)文学创作:以传统文体载时代新声
王本海在文学领域以“守正创新”为核心,尤其擅长赋体、诗词、楹联创作,独创“四维文化透视”模型(地理形胜—历史溯源—红色基因—当代图景),作品兼具古典风骨与现代气息。
1. 赋体文学:代表作《百城百赋百诗》系列,涵盖《开州赋》《重庆赋》《遵义赋》《延安赋》《井冈山赋》《中华赋》《人民日报赋》《新华社赋》《法治晨报赋》等。其中,《人民日报赋》《新华社赋》以骈俪之笔勾勒主流媒体的使命担当,《法治晨报赋》以“笔化龙泉之锷,纸成獬豸之裳”喻法治媒体锋芒,均发表于《人民日报市场网络版》城市新闻等权威平台,成为“以赋载道”的典范,评论家评论“一篇襄阳赋,半部中国史”。
2. 诗词创作:作品入选《新中国建国六十周年中华诗词诗书画精品典藏卷》,获“功勋诗人”称号;2022年在《法治晨报》发表《七律·醉美故乡》《七律·观刘伯承铜像有感》《沁园春·八一节寄怀》《贺院线电影〈微山湖小八路〉拍摄圆满成功》等;2025年创作《满江红·九三阅兵》,前瞻性书写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盛况,获专业评论界高度认可;其七律《咏人民日报》《咏新华社》凝练媒体风骨,成为传统诗词现代转化的样本。
3. 楹联与散文:2025年建党节期间,遵义市诗词楹联协会为其对联作品推出专题版面;有声作品:散文《美丽乡村五通》、《故乡的炊烟》、诗词作品《赞普阳律师事务所及陈震、陈韩钦律师》、《贺遵义市红花岗区协会成功开通中华诗词子网站》、英文版《沁园春.赞刘新星》创作背景简介、《王本海题刘伯承元帅故居楹联鉴赏》、演讲稿《榜样之光--王本海为我们照亮逐梦征程》、人物对话《在铁轨与诗行间筑造文化桥梁--跨界大师王本海的创作人生》在燕赵有约官方通过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等多平台发布,著有地方传奇故事《鲤鱼劫——血色山河中的一尾神话》。
4. 学术编著:编著《巴渝王氏160字辈诗库暨巴渝王氏世系图》,以“诗文活化族谱”的创新形式,为家族文化与非遗传承提供实践方案、《研盘湾五行镇源记--木宅开基,石寨传脉,本辈承宗》、《歌曲创作黄金法则教案--写一首让大众共情传唱的“好歌”》。
(二)音乐创作:以旋律传递文化温度
作为高产音乐创作人,王本海累计创作原创歌曲200余首,坚持“歌词为魂、旋律为翼”,作品覆盖家国情怀、地域文化、榜样精神等主题,兼具传播度与思想性。
1. 代表作品:《祖国的霞光》(激昂抒发爱国情怀,成讴歌时代经典)、《这面旗帜》《穿过月亮的旅行》(呼应同名电影,以浪漫曲风编织情感梦境)、《雄奇山水·新韵重庆》(展现地域风光)、《非遗中国》(助力非遗传播)、《岳中之歌》《红岩朝露》(校园红歌)、《缅怀刘伯承元帅》《您从黄葛古道走来》(红色主题)《研盘湾之歌》(家乡情怀)、《初心灿若霞》(聚焦公益榜样,从“帮老人擦霜”“给孩子递书”等小事切入,让榜样精神可感可学)、《思路海浪花文艺之歌》(凝聚文艺群体理想)。
2. 传播与荣誉:作品由贺筠筠等知名歌唱家演绎,入库全国KTV,登陆QQ音乐、网易云音乐等主流平台;获中国大众音乐协会“金奖”、“永远跟党走·献礼二十大”原创歌曲金奖等国家级奖项。
(三)文化传播与实践:搭建传承与创新桥梁
王本海以“文化使者”身份,推动文化落地与跨界融合,主导多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活动。
1. 红色文化传承:2023年春节前夕,牵头联合全国知名钢笔画家张根和、开州书法家谭周文、贺启财(野神)、田小波等,向刘伯承同志故居捐赠11幅书画作品;主导“纪念刘伯承元帅诞辰130周年诗词书画征文征集活动”,吸引全国创作者参与,收到2000余首诗词、11幅书画作品,经评审后多平台推广,推动红色文化与艺术创作深度融合。
2. 跨界实践:2023年参演电影《穿过月亮的旅行》(饰演“专注读报的乘客”),拍摄结束后深夜3点结合片场感悟创作同名歌曲,实现“影视表演—音乐创作”无缝衔接;其作品及事迹获央视、中国教育电视台、《法治晨报》《城市新闻》等主流媒体报道,2022年8月30日《法治晨报》以整版篇幅报道其诗歌创作成就。
3. 非遗与智库工作:作为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人才,探索非遗现代转化路径;担任《文化强国》栏目特聘高级智库专家,为文化建设提供专业建议;主导思路海浪花文化艺术服务中心工作,策划多项文化活动,推动“文艺服务大众”理念落地。
五、荣誉奖项
1. 1999-2009年度:国际中华诗歌总会“一级作家”
2. 2010年:英国皇家艺术基金会永久学术顾问
3. 2019年:中国世纪大采风“德艺双馨艺术家”
4. 2019-2024年:遵义市红花岗区“优秀文艺工作者”
5. 2022年:“永远跟党走·献礼二十大”原创歌曲金奖
6. 2022年:“《大国·大家》优选工程杰出艺术家优选人才奖”
六、艺术特色与评价
(一)艺术特色
1. 文体创新:融合骈偶句式与时空对话,独创“赋体叙事诗”,打破传统赋体“辞藻堆砌”局限,让古典文体承载现代主题。
2. 主题挖掘:深度绑定地域文化与红色基因,擅长从“小场景”写“大主题”(如以“街灯”“递书”等细节传递时代精神),避免口号式表达。
3. 跨界融合:贯通文学、音乐、影视、非遗研究,形成“新古典主义”风格,实现“工科精准架构+人文情感表达”的独特统一。
(二)外界评价
1. 《文化强国》栏目组:“以赋载道,以歌咏志,其作兼具汉赋的鸿篇气象与现代文艺的传播力。”
2. 专业评论界:“词凝日月,曲动山河”,其个人经历体现“立本为基,汇海成澜”的文化追求,作品本质是“新时代的《山河社稷图》”,以地理为载体、历史为脉络、赋体为形式,完成中华文明基因的解码与现代化转译,在当代文学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七、参考资料
1. 《法治晨报》2022年8月30日专题报道、2025年9月3日相关作品报道
2. 《人民日报市场网络版》城市新闻2025年9月3日人物及作品报道(含《人民日报赋》《新华社赋》等)
3. 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贵州诗联》《黔诗红韵》发表记录
4. 陕西省诗词学会官方网站发表记录
5. 中央新影《文化强国》栏目组专家库名录
6. 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名录
7. 中国·思路海浪花文化艺术中心公众号及莆田市海浪花文艺官网
8.遵义市红花岗区作协红城诗韵、红城联墨、巷口诗韵等公众号
9. 城市头条、网易新闻、VV音乐、今日头条及主流音乐平台作品收录与传播数据
10. 相关荣誉奖项官方公告及证书
王本海人物简历.原载《人民日报市场网络版》城市新闻2025年9月3日http://www.peoplezixun.cn/renwen/2025/0903/31242.html 王本海人物简介《人民日报市场网络版》城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