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平衡通俗与艺术
一一让文学在共鸣中抵达深邃
文/王本海
当我们深夜翻开一本小说,或是在通勤地铁里读一首短诗,打动我们的往往不是那些晦涩的理论堆砌,也不是单薄到一眼望穿的情节——而是一种奇妙的平衡:既能像老友聊天般轻松走进故事,又能在合上书页后,被某句话、某个画面勾着心,反复回味。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平衡通俗性与艺术性从来不是“降低标准”或“曲高和寡”的二选一,而是一场以读者为友、以作品为桥的修行,目标是让故事既有“勾着人读下去”的吸引力,又有“合上书仍在心里转”的余味。
一、叙事策略:用“可触摸的故事”装“可感知的深度”
读者对文学的第一期待,永远是“能看懂、能代入”。好的叙事,就像一位会讲故事的老人,坐在巷口的藤椅上,先用一句“那天他揣着半个馒头,走了三里地”把你拉进场景,再慢慢让你在情节里咂摸出人生的滋味。它从不用抽象的道理“说教”,而是用具体的命运“说话”。
1. 让人物带着主题“活”起来,而非背着主题“走”
很多创作者容易陷入一个误区:为了表达“时代变迁”“人性善恶”这类宏大主题,把人物写成“主题的传声筒”——让角色说不符合身份的话,做违背逻辑的事,只为把道理讲清楚。但真正高级的处理,是让主题藏在人物的每一次选择里。
就像余华的《活着》,从没有一页纸写“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可我们跟着福贵走过的每一步,都在触摸这个主题:他看着父亲摔进粪坑,看着母亲病亡,看着儿子被抽血抽死,看着女儿难产而死……他不是一个“符号”,是那个会在田埂上哼着旧调、摸着老牛脖子发呆的农民,是那个把所有苦难咽进肚子里,还能说“活着就好”的普通人。我们跟着他哭,跟着他熬,最后才懂:原来“生命的韧性”,从不是书本里的成语,是一个人在绝境里还愿意拿起锄头的力气,是他对“活着”本身最朴素的坚持。这样的主题,不用喊出来,却能刻进读者心里。
2. 用“细节画面”代替“情绪标签”,让读者自己“品”
“他很悲伤”“她很开心”——这样的概括性陈述,就像给情绪贴了个标签,读者只能“知道”,却不能“感受”。而文学的魔力,恰恰在于让情绪变成“可看见、可听见、可触摸”的画面。
比如写“悲伤”,不必说“她哭得撕心裂肺”,可以写“她坐在沙发上,手里攥着他留下的旧衬衫,指尖反复摩挲着袖口磨白的边。窗外的雨下了半宿,她没开灯,直到天亮时,才发现衬衫的衣角被眼泪浸得发皱,像一团揉坏了的云”。没有“悲伤”两个字,可读者能看见她的动作,能想象黑暗里的寂静,能摸到那片皱巴巴的衣角——悲伤就这样从文字里渗出来,钻进心里。这种细节,既是通俗的(人人都能看懂画面),又是艺术的(它留足了想象空间,让情绪更绵长)。
二、语言锤炼:把“高深”藏进“好读”,让文字会“呼吸”
有人觉得,艺术性强的语言一定是“晦涩的、华丽的”,要堆很多生僻词、复杂句,才显得有水平。其实不是。好的文学语言,应该像春天的风——你能感觉到它的温柔,能闻到花香,能听见树叶响,却不用费力去“理解”风是什么。它要精炼,还要有感染力;要好读,还要有韵律。
1. 用“比喻与通感”搭梯子,让抽象情绪“落地”
人最容易共情的,是“具体的东西”。可文学要写的,往往是“孤独”“思念”“迷茫”这类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这时候,比喻和通感就是最好的梯子,能把抽象的情绪“接”到地面上,让读者一伸手就摸到。
张爱玲写“孤独”,没说“我很孤独”,而是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华美的袍”是外人看见的风光,“爬满蚤子”是自己藏着的烦忧——这种复杂的、说不出口的孤独,一下子就变成了可想象的画面:你穿着漂亮的衣服,却总觉得身上痒,想抓又不能在人前抓,只能忍着。人人都有过“表面光鲜、内里委屈”的时刻,所以这句话一出来,就戳中了无数人。它有艺术的巧思,却没有一点距离感,这就是“化抽象为具体”的力量。
2. 跟着故事“调节奏”,让句子有“快慢轻重”
读一本好书,就像听一首好歌——有时候要快得让你心跳,有时候要慢得让你发呆。语言的节奏,就是故事的“呼吸”:紧张的情节要“喘得快”,抒情的段落要“喘得深”。
比如写一场追逃:“他拐进胡同,皮鞋踩在积水里,溅起的水花打湿了裤脚。身后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他看见前面有扇虚掩的门,伸手去推时,手指却抖得不听使唤——门开了,里面是漆黑的楼梯。”这里用的都是短句,像急促的鼓点,每一句都推着情节走,读者跟着他的脚步,会忍不住屏住呼吸。
可如果写一场离别后的清晨:“她推开窗时,雾还没散,远处的山只露出一点淡青的轮廓。窗台上的茉莉开了一朵,花瓣上沾着露水,风一吹,香气飘进屋里,落在她摊开的信纸上——那信写了一半,落款处还是空的。”这里的句子长一点,节奏慢一点,像缓缓流淌的水,读者能跟着她的目光,看见雾、看见茉莉、看见没写完的信,离别后的怅然,就这样慢慢漫上来。
这种节奏的控制,不用读者刻意去察觉,却能悄悄带动他们的情绪——这就是语言的艺术性,藏在“好读”的背后,润物无声。
三、意象与象征:让“常见的东西”长出“不常见的意义”
通俗与艺术的平衡,还有一个关键:不能太直白(直白到没味道),也不能太晦涩(晦涩到看不懂)。而“接地气的意象”,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钥匙。它用我们生活里常见的东西——一口井、一棵树、一条路——作为载体,在故事里反复出现,慢慢给它“加料”,让它从“普通事物”变成“有意义的符号”。
1. 选“人人都懂”的意象,做“层层递进”的铺垫
好的意象,一定是“眼熟”的。比如陈忠实的《白鹿原》里的“白鹿”——它不是什么生僻的神话形象,而是关中民间传说里常见的“祥瑞”:白鹿出现的地方,庄稼会丰收,日子会变好。这个意象一开始就很“通俗”,读者一看就知道“白鹿是好东西”。
可随着故事推进,“白鹿”的意义慢慢变深了:它是白嘉轩眼里的希望,是田小娥命运里的一点光,是整个白鹿原人对“好日子”的念想。到最后,“白鹿”不再是简单的“祥瑞”,它变成了白鹿原人的精神图腾——是苦难里的坚守,是混乱中的良知。因为它从“常见的传说”开始,所以读者能一步步跟着它走,最后看懂它背后的深意。
2. 让象征“自己长出来”,别硬“贴标签”
很多创作者会犯一个错:为了让读者“看懂”象征,特意加一句“这棵树代表着他的坚强”。可这样一来,象征就成了“说明书”,没了味道。真正好的象征,是“藏在故事里”的,要读者自己“找出来”。
比如汪曾祺的《受戒》,写小和尚明海和村姑小英子的感情,从头到尾没说“爱情”两个字,却反复写“芦花荡”:他们一起在芦花荡里采菱角,一起看芦花飘,明海离开时,小英子站在芦花荡边喊“我等你”。到最后,读者一想起《受戒》,就会想起那片白茫茫的芦花——芦花荡不再是普通的风景,它变成了“纯粹爱情”的象征。可汪曾祺从没说过“芦花荡代表爱情”,是读者跟着明海和小英子的脚步,在芦花荡的风里、菱角的香里,自己品出来的。这种“自己悟到”的感觉,比作者直接说出来,要动人得多。
理论总结与价值升华:一场“渐进的审美邀请”,其实,平衡通俗与艺术的本质,不是“讨好读者”,也不是“炫耀技巧”,而是一场创作者对读者的“审美邀请”——先伸出一只手,用好读的故事、亲切的语言,把读者拉进作品里;再慢慢引导他们,去看文字背后的风景,去品情节深处的滋味。
这个过程,就像走一条路:通俗性是“路口的灯”,它要亮、要暖,让读者愿意走进来。可能是一个抓人的开头(“那天他回到家,发现桌子上多了一个陌生的信封”),可能是一个讨喜的人物(像《孔乙己》里那个迂腐又可怜的老书生),可能是一个让人好奇的悬念(“她不知道,那通电话会改变她的一生”)。这些都是“入口”,是吸引读者往下走的动力。
艺术性是“路上的景”:它藏在路边的花里(一句精妙的比喻),藏在林间的风里(一段有节奏的文字),藏在山顶的云里(一个深刻的象征)。读者一开始是为了“走到终点”(知道故事结局)而走,可走着走着,就会被路边的景吸引——可能是某句话让他停下来琢磨,可能是某个细节让他想起自己的经历,可能是某个象征让他突然懂了什么。到最后,“走到终点”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路上的那些感动和思考。
而最好的作品,就是能让不同的读者,在这条路上找到自己的风景: 初读者,会被故事打动——“这个故事真好看,我一口气读完了”; 重读者,会为文字倾心——“上次没注意,这句话写得真好”;研究者,会因结构深思——“这个意象的铺垫,太巧妙了”。
这就是通俗与艺术平衡的极致:它不排斥任何一个读者,却能让每个读者都在里面,找到属于自己的深度。对创作者来说,这或许就是最珍贵的成就——让自己的文字,既能走进千家万户的寻常日子,又能留在无数人的心底,慢慢发光。
王本海人物介绍
王本海,字木心,号一合,笔名思路、河边柳、马平、云鹤寿松、星空明月等,1965年2月出生于重庆市开州区五通乡浦里河畔寨家村研盘湾,是集诗人、音乐创作人、作家、文化学者于一身的跨界文化从业者,拥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长期深耕文学、音乐、文化传播与非遗传承领域,以“工科严谨+人文浪漫”的独特风格,成为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标杆人物。
一、基本信息
姓名:王本海
字/号:字木心,号一合
笔名:思路、河边柳、马平、云鹤寿松、星空明月
民族:汉族
出生年月:1965年2月
籍贯:重庆市开州区五通乡浦里河畔寨家村研盘湾
职业:诗人、音乐创作人、作家、文化学者
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核心特质:融合工科思维与人文情怀,擅长以传统文体书写时代主题,推动文化跨界传播
二、教育与职业背景
教育经历:大学文化背景,获渭南市电工职业资格证书,兼具工科精准思维与人文创作素养,为其跨界文化实践奠定双重学术基础。
职业方向:早年涉足工程技术领域,后聚焦文化创作与传播,深耕辞赋、诗词、歌词、散文等多元文体,同时主导文化活动策划与非遗传承项目,实现从“工程图纸”到“文化篇章”的跨界转型。
三、社会职务
1. 国际作家和作曲家协会联合会会员
2. 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
3.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4. 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会员
5. 中央新影发现之旅频道《文化强国》栏目组首批特聘高级智库专家(教授级高工)
6. 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人才
7. 中国·思路海浪花文化艺术服务中心总策划/总编
8.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海浪花文学艺术中心法人代表
四、主要成就与作品
(一)文学创作:以传统文体载时代新声
王本海在文学领域以“守正创新”为核心,尤其擅长赋体、诗词、楹联创作,独创“四维文化透视”模型(地理形胜—历史溯源—红色基因—当代图景),作品兼具古典风骨与现代气息。
1. 赋体文学:代表作《百城百赋百诗》系列,涵盖《开州赋》《重庆赋》《遵义赋》《延安赋》《井冈山赋》《中华赋》《人民日报赋》《新华社赋》《法治晨报赋》等。其中,《人民日报赋》《新华社赋》以骈俪之笔勾勒主流媒体的使命担当,《法治晨报赋》以“笔化龙泉之锷,纸成獬豸之裳”喻法治媒体锋芒,均发表于《人民日报市场网络版》城市新闻等权威平台,成为“以赋载道”的典范,评论家评论“一篇襄阳赋,半部中国史”。
2. 诗词创作:作品入选《新中国建国六十周年中华诗词诗书画精品典藏卷》,获“功勋诗人”称号;2022年在《法治晨报》发表《七律·醉美故乡》《七律·观刘伯承铜像有感》《沁园春·八一节寄怀》《贺院线电影〈微山湖小八路〉拍摄圆满成功》等;2025年创作《满江红·九三阅兵》,前瞻性书写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盛况,获专业评论界高度认可;其七律《咏人民日报》《咏新华社》凝练媒体风骨,成为传统诗词现代转化的样本。
3. 楹联与散文:2025年建党节期间,遵义市诗词楹联协会为其对联作品推出专题版面;有声作品:散文《美丽乡村五通》、《故乡的炊烟》、诗词作品《赞普阳律师事务所及陈震、陈韩钦律师》、《贺遵义市红花岗区协会成功开通中华诗词子网站》、英文版《沁园春.赞刘新星》创作背景简介、《王本海题刘伯承元帅故居楹联鉴赏》、演讲稿《榜样之光--王本海为我们照亮逐梦征程》、人物对话《在铁轨与诗行间筑造文化桥梁--跨界大师王本海的创作人生》在燕赵有约官方通过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等多平台发布,著有地方传奇故事《鲤鱼劫——血色山河中的一尾神话》。
4. 学术编著:编著《巴渝王氏160字辈诗库暨巴渝王氏世系图》,以“诗文活化族谱”的创新形式,为家族文化与非遗传承提供实践方案、《研盘湾五行镇源记--木宅开基,石寨传脉,本辈承宗》、《歌曲创作黄金法则教案--写一首让大众共情传唱的“好歌”》。
(二)音乐创作:以旋律传递文化温度
作为高产音乐创作人,王本海累计创作原创歌曲200余首,坚持“歌词为魂、旋律为翼”,作品覆盖家国情怀、地域文化、榜样精神等主题,兼具传播度与思想性。
1. 代表作品:《祖国的霞光》(激昂抒发爱国情怀,成讴歌时代经典)、《这面旗帜》《穿过月亮的旅行》(呼应同名电影,以浪漫曲风编织情感梦境)、《雄奇山水·新韵重庆》(展现地域风光)、《非遗中国》(助力非遗传播)、《岳中之歌》《红岩朝露》(校园红歌)、《缅怀刘伯承元帅》《您从黄葛古道走来》(红色主题)《研盘湾之歌》(家乡情怀)、《初心灿若霞》(聚焦公益榜样,从“帮老人擦霜”“给孩子递书”等小事切入,让榜样精神可感可学)、《思路海浪花文艺之歌》(凝聚文艺群体理想)。
2. 传播与荣誉:作品由贺筠筠等知名歌唱家演绎,入库全国KTV,登陆QQ音乐、网易云音乐等主流平台;获中国大众音乐协会“金奖”、“永远跟党走·献礼二十大”原创歌曲金奖等国家级奖项。
(三)文化传播与实践:搭建传承与创新桥梁
王本海以“文化使者”身份,推动文化落地与跨界融合,主导多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活动。
1. 红色文化传承:2023年春节前夕,牵头联合全国知名钢笔画家张根和、开州书法家谭周文、贺启财(野神)、田小波等,向刘伯承同志故居捐赠11幅书画作品;主导“纪念刘伯承元帅诞辰130周年诗词书画征文征集活动”,吸引全国创作者参与,收到2000余首诗词、11幅书画作品,经评审后多平台推广,推动红色文化与艺术创作深度融合。
2. 跨界实践:2023年参演电影《穿过月亮的旅行》(饰演“专注读报的乘客”),拍摄结束后深夜3点结合片场感悟创作同名歌曲,实现“影视表演—音乐创作”无缝衔接;其作品及事迹获央视、中国教育电视台、《法治晨报》《城市新闻》等主流媒体报道,2022年8月30日《法治晨报》以整版篇幅报道其诗歌创作成就。
3. 非遗与智库工作:作为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人才,探索非遗现代转化路径;担任《文化强国》栏目特聘高级智库专家,为文化建设提供专业建议;主导思路海浪花文化艺术服务中心工作,策划多项文化活动,推动“文艺服务大众”理念落地。
五、荣誉奖项
1. 1999-2009年度:国际中华诗歌总会“一级作家”
2. 2010年:英国皇家艺术基金会永久学术顾问
3. 2019年:中国世纪大采风“德艺双馨艺术家”
4. 2019-2024年:遵义市红花岗区“优秀文艺工作者”
5. 2022年:“永远跟党走·献礼二十大”原创歌曲金奖
6. 2022年:“《大国·大家》优选工程杰出艺术家优选人才奖”
六、艺术特色与评价
(一)艺术特色
1. 文体创新:融合骈偶句式与时空对话,独创“赋体叙事诗”,打破传统赋体“辞藻堆砌”局限,让古典文体承载现代主题。
2. 主题挖掘:深度绑定地域文化与红色基因,擅长从“小场景”写“大主题”(如以“街灯”“递书”等细节传递时代精神),避免口号式表达。
3. 跨界融合:贯通文学、音乐、影视、非遗研究,形成“新古典主义”风格,实现“工科精准架构+人文情感表达”的独特统一。
(二)外界评价
1. 《文化强国》栏目组:“以赋载道,以歌咏志,其作兼具汉赋的鸿篇气象与现代文艺的传播力。”
2. 专业评论界:“词凝日月,曲动山河”,其个人经历体现“立本为基,汇海成澜”的文化追求,作品本质是“新时代的《山河社稷图》”,以地理为载体、历史为脉络、赋体为形式,完成中华文明基因的解码与现代化转译,在当代文学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七、参考资料
1. 《法治晨报》2022年8月30日专题报道、2025年9月3日相关作品报道
2. 《人民日报市场网络版》城市新闻2025年9月3日人物及作品报道(含《人民日报赋》《新华社赋》等)
3. 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贵州诗联》《黔诗红韵》发表记录
4. 陕西省诗词学会官方网站发表记录
5. 中央新影《文化强国》栏目组专家库名录
6. 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名录
7. 中国·思路海浪花文化艺术中心公众号及莆田市海浪花文艺官网
8.遵义市红花岗区作协红城诗韵、红城联墨、巷口诗韵等公众号
9. 城市头条、网易新闻、VV音乐、今日头条及主流音乐平台作品收录与传播数据
10. 相关荣誉奖项官方公告及证书
王本海人物简历.原载《人民日报市场网络版》城市新闻2025年9月3日http://www.peoplezixun.cn/renwen/2025/0903/31242.html 王本海人物简介《人民日报市场网络版》城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