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店镇民间文化和艺术浅探:
武功三百代,耙头枪棍狮龙舞;
文治五千年,诗画琴棋乐雅书。
周家店镇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好地方。之所以周家家店镇的民间文化艺术,不仅获得“湖南诗词之乡”的荣誉称号,还屡屡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诗词之乡”等国家级的殊荣,最主要的是因为有了周家店镇历届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热情支持,推动促进了周家店镇的民间文化和艺术的蓬勃发展。这使得源远流长,和具有独特功底的周家店镇的民间文化艺术更加熠熠生辉。使之这一璀璨的民间文化艺术,无论中途遭遇何种挫折,但只要有一点点星星之火,便可以燎原,并让它更加光艳夺目。因为,它们的根实在是扎得太深了。民间文化和艺术看似两个分项,其实,它们既分工又合作,想截然分开也根本不可能。文化中本身包含着艺术,艺术中更孕育着文化,文化伴随着艺术璀璨,艺术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它们是人类历史文化中的双胞胎,更是社会向前发展的生力军。没有文化的艺术是呆板的表达,没有艺术的文化是生硬的形式。没有文化和艺术的历史,是不知所云的梦呓。
周家店镇的民间文化艺术是中华文化艺术的一部分,也一道源远流长而靓丽的风景线。无论在大雅之堂、或坊作乡间,处处都绽放着香溢四海的文化艺术之花。尤其在技艺界最为突出。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长足发展。 他们的诗歌不受平仄限制,不管对仗约束,长短句不限,灵活机动,只要朗朗上口,表达当时的氛围就行,博得听众的赞许,对当事人促进和谐与欢乐就达到了目的。就能让人们满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憧憬着一个神话般的可喜未来。这也是中华民间文化艺术博大精深的精髓所在。
先聊一聊五匠行业的文化风情:
铁匠文化:那时候,农家要到铁匠铺订制大型铁器农具,如耙齿、樯齿之类,铁匠是要红包的,他们边拉风箱边唱赞:
红炉烈火铸金刚,脱下兰衫话吉祥。
太上铁锤叮当响,排抓送进万斤粮。
(兰衫,一喻脱下兰衫换红袍,又喻铁烧红后打落的一层壳。 齿与耻通,所以讲抓,是抓钱手。)按不成文的规矩,师傅发出吉祥语,老板红包也如许。
篾匠:如果农家要制作一种大型篾器如斗簟,斗盆,窝筐之类,就要请个篾匠到家制作,篾匠进门后要到竹园选料,到竹园砍伐也吃亏,他们也就来个顺口溜:
登门师傅伐青山,恭喜东家好竹园。
龙脉绵延千里秀,凤凰巢筑紫微轩。
(龙脉是指竹子的根。因凤凰非竹实不食 ,竹实竹子结的果)。既然告诉你东家有龙脉,有凤凰来筑窝,老板肯定喜欢,骗你没商量,红包送来忙。
裁缝:如果某户因嫁娶要做喜衣称为开剪。裁缝来后,摆上案板,裁缝也来一套赞:
千里姻缘一线牵,天仙美女更思凡。
(么)氏东家增福惠,进门添喜更添男。
(么,看老板姓什么)。
如果哪家老人做寿衣也有一套说辞:
东家预做百年衫,放烂寿袍忘记穿。
时刻翻开清点晒,当须存放上千年。
(喻寿袍很难用上,老人太长寿)。
岩匠:当然一般来说只有修桥,开磉礅,开磨、开猪槽,钻碑等。他们针对不同的物体各有说法,大型的就是修桥,开桥梁石的时候,就喊应管事的赞曰:
昆崙岭上长此岩,盘古开天结圣胎。
从此通途尊贵族,人丁兴旺发大财。
每逢清明或冬至前有不少为先人立碑的,那么岩匠钻碑也有赞:
流芳百世享光华,孝子贤孙举世夸。
万代佳城香火盛,千秋典范帝王家。
开猪槽赞:
三尺桃花岩,朝天把口开。
猪儿三百几,宴会状元来。
开磨赞:
玉石一砣岩,地天分两开。
磨成五谷粉,汇聚四方财。
瓦匠在乡村原来事不多,做一栋房子就只有定磉礅搞屋面,不像现在全部是砌体。所以,流传也就是如定磉礅赞曰:
鲁班师傅一线牵,玉石磉礅压汉砖。
左右平分舒八角,荣华富贵定千年。
盖小瓦码屋脊赞:
两条龙戏在山岗,一阵清风入画堂。
当许蟠梁豪宅镇,翻身屋脊透灵光。
(一条屋脊是两条龙,中间是两龙头相戏)。
因为那时民间木制房多,所以木匠的点子花样就多了,各地方不同赞词也不一样,下面我们共同粗略品味一下周家店镇周边的木匠各道程序的赞句。把木摓架做好,一切准备就序。先天晚上要贺屋梁,行家说祭鲁班师傅,到梁东头开口赞:
八百载,最长久,我替主东开金口。
开金口,开银口,开得金银满贯斗。
东头点鸡冠血赞:
雄鸡血儿点梁东,代代儿孙在朝中。
要问朝中做什么,人臣位极是三公。
梁西头开口赞:
五子者,有荀阳,我替主东开口梁。神听杵事奏,木听匠人言。梁口大吉,万事如意。
梁西头点鸡冠血赞:
点了东来又点西,眼观驷马笑嘻嘻。
要知驷马笑什么,状元打马今日回。
梁中点鸡血赞:
雄鸡血儿点中梁,代代晋居状元郎。
金鸡飞过梁,此身为凤凰。天长又地久,地久有天长。金鸡一旦落了地,我替主东送恭喜。
第二天就是选定的吉日良辰,掌墨师傅拿着斧头提着红毛鸡公,在东边的中柱上轻叩一下,(也有到前檐柱的)赞道:
斧头一响天门开,奉请师傅下凡来。
右手拿着金刚斧,左手又提凤凰鸡。
此鸡此鸡非凡鸡,生得头高尾又低。
日夜总是尽职勤报时,晚上梭罗树下顶毛衣。今天不是我要杀你,是王母赐我宰杀鸡。
天煞归天,地煞归地,年煞月煞,
日煞时煞,有雄鸡抵煞。
雄鸡一唱紫微到,斧头再响金柱起。
这时众人按部署把木架竖起,开度,扎紧,完成后再把屋梁安上去。掌门师傅来到梁边发梁赞道:
(自问)此梁此梁,不知生在何地,长在何方?
(自答)生在青龙山上,长在凤凰头上。
何人得知,何人得见?
张郎得知,鲁班得见。
张郎得知把树砍,拨下青山溪流,
请到河坎延滩。趁着天河的雨水,
荡荡漂漂,漂漂荡荡,
悄悄荡到老板的码头上。
鲁班得见把尺量,盈天尺量一丈八,
浑天度量丈八长。
先请赚钱的经纪,再到管钱的帐房。
银子用了几百几十两,車子请了一排几十张。请起十八岁儿郎,抬上码头,运到禾埸。
一筒裁下做柱头,二筒裁下做穿方。
三筒裁下做骑筒,四筒裁下做主梁。
五筒裁下做大门,六筒做了老板的寄马柱。
请起十八岁儿郎,梁木抬到马凳上。
两个木匠,站在两旁。锯得欢,扯得忙。
鞭炮一响,梁面成像。长刨一对,刨得一崭平洋,短刨一过,削得耀耳放光。
老板捧出丈八的红布,欢喜的盖在梁面上。
趁着选定的良辰,快速安在大厦上。
再顺势把红布挽在梁上赞道:
手拿紫带挽三环,荣华富贵万万年。
再把先安排好的两人各抬一头,爬上木梯往上去,交把上面的木匠师付,把梁安好。
再把斧头丢下来赞道:
斧头落地把朝天,子子孙孙当大官。
斧头落地把朝西,子子孙孙穿朝衣。
斧头落地把朝东,子子孙孙在朝中。
斧头落地把朝北,金银财宝可敌国。
(都是发财做官的好句)
接下来就是准备抛粑粑,老板将粑粑端出来放到桌子上,木匠师傅前去接盘赞道:
主东赐我一只盘,盘中果子有根源。
说起麦粮尤之可,讲起米粮有根源。
正月里来是新年,二月调停早种田。
三月清明赶下种,四月移苗插秧连。
五月梗粗叶又壮,六月抽穗灌满浆。
七月饱满籽粒黄,八月全部收进仓。
粘谷收来用仓装,糯谷打来进碓坊。
整出细细银白米,车出十粒有五双。
请起健壮小儿郎,担担满挑进磨坊。
泡足如意水,打成醍醐浆。
北京城里接个好厨子,南京城里聘个巧膳娘。八卦炉里蒸得香,八个后生杵得忙。
揉成饼,打砣忙。做了几百几十个,
又做几百几十双。三岁的孩儿不敢先吃,
八十岁老倌不能先尝。
要先赐主东的万代栋梁。
再端上盘果,东西两边分别走向梯子赞曰:
手端盘果走忙忙,我给主东修新房。
踏上梯子边爬边赞道:
脚踏云梯步步高,手攀仙树摘仙桃。
脚踏一穿,一品当朝。
脚踏二穿,二相辅政。
脚踏三穿,三公同朝。
脚踏四穿,四季发财(三柱屋就只到四道穿方,五柱屋有五道穿方,七柱屋有六道穿方)。
脚踏五穿,五子登科。
脚踏六穿,六合生辉。
到顶上跨上顶穿方时赞道:
手攀栋梁云里座,四面八方喜气多。
座稳后东头赞曰:
我座东来你座西,四言八句算你的。
西边对赞道:
你不推来我不嚷,四言八句大家讲。
东头赞道:
座在梁头观四方,观瞻主东好屋埸。
前有八百朝阳水,后有八百水朝阳。
朝阳水能生贵子,水朝阳出状元郎。
西头接赞道:
座在梁头观四方,观赏主东好屋埸。
前面修起金银库,后面又修积米仓。
金银库千年不断金,积米仓万年不断粮。
东头接赞道:
座在梁头观四方,观欣主东好屋埸。
左边修起读书阁,右边修的绣花房。
读书阁书声常朗朗,绣花房花蕊常飘香。
西边接赞道:
座在梁头看光华,看中主东修大厦。
修得长来好跑马,修得宽来好射箭。
跑马临朝穿玉带,射箭边关捷报传。
东头接赞曰:
座在梁头看风情,相中主东好埸景。
前有八百平川地,后有靠背莽崑崙。
平川地视野千里,莽崑崙耸入流云。
西边接赞道:
座在梁头看得清,主东大厦修得深。
修得多来好气魄,修得高来好摘星。
好气魄追风揽月,好摘星壮志凌云。
还很多不必尽举,而且,路隔十里,乡俗各不相同,歌词也有出入。对歌完后将各自盘中的两个大粑,名叫“主粑”丢下来让老板用兜接住并赞道:
东边赐主东一对圆,荣华富贵万万年。
西边赐主东一对粑,状元阁老在一家。
然后准备把盘中的粑粑抛向观众,并赞道:
主东要我赐四方,荣华富贵大家尝。
捡得多来多舒坦,捡得少来也吉祥。
抛完后又赞曰:
各位亲友你是听,我问主东要高升。
升得多来富来早,升得满来贵早临。
老板补送一盘上去后赞曰:
富贵双全喜盈门,老板升来元宝真。
送给亲们我不要,同领主东好人情。
装大门时也有赞词:
富丽堂皇锦绣宫,荣华富贵代代隆。
左侧当尊秦叔宝,右边更敬尉迟恭。
文臣提履斯文进,武将撩袍要鞠躬。
(提履,因有一尺多高的门槛,进出必须提高脚才行)。
当然,还有装座堂,装神堂等,不一一例举。只是粗略展示民间匠人与文化的关系。它们现在都已经与时代脱钩,我们有必要把它优秀的精髓提炼后,选择性地发扬光大,属于糟粕就把它当作土壤用做培植民间文化的基础,作为启蒙原料,让它生生不息。
还有一种大跃进时代,筑堤时用石块砸紧土方,分层夯实,用八个人杠台的叫抬硪,有八个人用索扯飞的叫飞硪。为了协调工作一致,专门发明了喊号子,它就叫打硪歌。随着时光的流逝它们都已退出历史的舞台。它们就好似一幅7至9字的对联,不须平仄,只要顺口就行,再配上专用曲子就行。例:
(各位)的那个(硪友)哇,|咳呀火海哑。(听我)哑(说)耶A,|咳呀火海哑。(我们)的那个(齐心)哑,|咳呀咳吱哟勒,(搞建设)勒,|嘿嗬嘿,拉歪哟扯歪哟,|咳呀火海哑,|咳呀咳吱哟勒,嘿嗬嘿。有 (|)的地方就把硪抬起来再放下去,就夯了一下。
关于插秧歌,我们土话叫栽秧歌,它也是集体劳作时的产物。虽然在那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劳动人民的热情还是蛮高的。它曾激发劳动人民炽烈的劳动热情,它也曾引领一个时代在春耕生产季节的不尽风流。它也为社会的发展倾注了活力,它更为社会的前进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当时有很多六、七十岁的女性老人拄着棍子在田堘上帮忙接唱栽秧歌。每当我想起那个埸面心中就不禁汹涌澎湃,幢憬那种无忧无虑,天真浪漫的时代,真可谓是嬉戏在光天化日之下。试举一例:
起头人领唱:(栽秧儿……田里)哟……阿啊伊……,吆歌儿了……,水序地。
吆歌儿的接唱:也……(昏)勒……,(抓个鲫鱼……有半斤)了……,(半大鲫鱼半大鳞,也可红烧也可)地,
众人伸腰站起齐声合唱:
也……额吔……,(蒸)啰我哦……阿啊伊……哟……火。
尤其是那众人和鸣的声音响彻天空,一片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热情被显现得淋漓尽致。随着社会向前发展,有很多文化现象被遗忘,是因为它们已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而成为了永远的记忆。经历过的人们也时常哂笑在一瞬间,相逢在执着的梦境里。
接着,我们来谈一谈周家店镇的民间文化娱乐艺术。周家店镇的民间文化娱乐艺术更是丰富多采。有击打乐,吹打乐,管弦,话剧,二人转,相声,评书,狮龙舞等。
在周家店镇的民间击打乐中有拍板、梆子、板鼓、腰鼓、棒鼓丶铃鼓、渔鼓、手鼓、抬锣、勾锣、提锣、头钹、二钹、木鱼、编钟等。解放初期,周家店镇的一批老艺人以刘银海、杨海涛、陈炳炎、丁时柏、丁开秀(女),陈振华等都是一些全能的吹、打、弹、唱、编、导、演、灯光、化妆、美舞设计,无所不能的业余高手。在他们的熏陶下,当时周家店街道上有大批的男女青年都参与其中进行义演。文革前都演一些古装戏,如瓦岗寨,十五贯、铡美案、智斩鲁斋郎、打金枝,薛云贵,樊梨花,佘赛花,杨六郎,穆桂英等唐宋元剧目。随着革命样板戏的诞生,他们与时俱进的思维旋转得非常快,他们把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滨,龙江颂、杜鹃山等革命样板戏快速地搬上了乡间舞台,还有一些画剧拉薩逛新城、放风筝、新农村等也表演得栩栩如生。
周家店镇的管乐队也出类拔萃。传统乐器主要有笛、笙、箫、埙、唢呐。新生乐器主要有双簧管、单簧管、大管丶铜管组、圆号、长号、大号、葫芦丝等。它们的综合穿插,把吹打弹唱乡村文化娱乐艺术搞得风生水起。成就了乡村民间文化娱乐艺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尤以荷花村的老艺人魏德枝老师傅,艺名叫魏花把、他的儿子魏敦初、徒弟胡兴年等都是当年的唢呐艺类高手,当年在常德后河也独享盛名。他们也曾引领了一个文艺的时代。现在各个村的管乐队、艺术队可是星罗棋佈,各领风骚。据统计全镇有歌舞队、广场舞队、号队、乐团、艺术团共二十多个。他们的艺术业务幅射周边三十多公里半径区域,为各类庆典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特别是白鹤寺村的狮龙舞队更是周家店镇的一支奇葩。他们有十多个小班,每个小班一个班主,十多乃至二十多个角色,个个身怀绝技,吹、打、腾、翻,身轻如燕,凌空旋风,技艺超凡。既是武功的练把子,又是文艺的领头雁。
周家店镇的琴弦乐器有二胡、京胡、吉它、大中小提琴,月琴、钢琴、风琴、电子琴、手风琴、口琴、古筝等。它们都在不同的埸合,不同的地点展示着各自的独特天骄,为各类民族乐器艺术的发展,憧憬着可喜的未来。
周家店镇引进的新艺术二人转,是以粗口、搞笑、滑稽、俗色酸等乡村特色的文化艺术,也格外引人注目。在乡村文化艺术舞台上也有着广泛的生存空间。
相声艺术,在乡村歌舞中也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剧目。它是由传统口技发展而成,它吸取了民间故事说笑话的手法和戏曲中的喜剧因素说、学、逗、唱、刁钻等具有幽默风趣的特点,分单口、对口、多口等形式,以博得观众雅然失笑。它源于生活,扎根民间。道具简陋,常以折扇、手绢、尺子、手稿等。再配上一副滑稽的装饰,也足以让观众捧腹l
周家店镇还有的各类艺术如剪纸艺术、刺绣艺术丶十字绣艺术、书法艺术、绘画艺术、镌刻艺术、纸扎艺术、拼装艺术、藤编艺术、棋牌艺术等都在各显其能,在乡村民间文化艺术的大舞台上各领风骚!我们这批同时代的人,有责任和义务担负起重担,为发扬和光大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而助力,为横向拓展民间文化艺术而努力奋斗!
有感被淹没的黄尘古道,拾起已失落的岁月,献上七绝一首:
中华宝典理高深,文化传承浪里寻。
踏遍书山惊绝技,掀翻学海喜狂吟。
萧竹韵2018年2月于周家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