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儿
在大巴山深处的牛背村,贫穷像一层厚重的阴霾,笼罩着每一个角落。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了一群留守儿童,丑儿就是其中之一。
丑儿本名叫李福生,可这名字没几个人叫,大家都喊他丑儿。他模样普通,小时候额头还磕了个疤,愈发显得不俊,这外号就这么叫开了。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沿海城市打工,一年到头也见不上几回,丑儿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
爷爷奶奶没什么文化,满心想着只要孩子吃饱穿暖就行,对丑儿的学业和成长基本没什么要求。久而久之,丑儿养成了散漫的性子。每天放学后,别的孩子都回家写作业,他却钻进村子废弃的仓库,和几个同样没人管的孩子一起打游戏。那台破旧的二手手机,屏幕满是划痕,却是他们的“快乐源泉”。
村里唯一的小学,教学条件简陋,老师们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改变这些孩子的现状。丑儿对学习毫无兴趣,课堂上不是睡觉就是捣乱。老师批评他,他就低着头,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等老师转身,又对着同学做鬼脸。
同村的秀秀是个乖巧懂事的女孩,她父母也在外打工,但她深知学习是改变命运的出路,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秀秀看着丑儿整天浑浑噩噩,心里着急,时常劝他:“丑儿,别光知道玩游戏,咱得好好学习呀。”丑儿却总是撇撇嘴:“学那有啥用,我爸妈打工也没靠念书。”
有一次,学校组织作文比赛,主题是“我的梦想”。秀秀写得情真意切,憧憬着考上大学,走出大山,改变家里的状况。丑儿呢,趴在桌上半天,只写了一句:“我想天天打游戏,没人管我。”老师拿着丑儿的作文,无奈地摇头叹息。
随着年龄增长,丑儿愈发叛逆。村里来了扶贫干部,给孩子们办了免费的课外辅导班,想帮他们提升成绩。丑儿不但不去,还在背后说风凉话:“装模作样,能有啥用。”这话传到了秀秀耳朵里,她气冲冲地找到丑儿理论:“你怎么能这样?人家是真心想帮咱们。”丑儿被说得恼羞成怒:“你少管闲事,就你爱出风头。”两人吵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
然而,一件事彻底改变了丑儿。那天,丑儿像往常一样在仓库打游戏,突然接到爷爷的电话,说奶奶病重住院了。他赶到医院,看到病床上虚弱的奶奶,心里一阵刺痛。那一刻,他才意识到,一直以来自己的浑浑噩噩,让这个家承受了太多。
奶奶出院后,身体大不如前。丑儿看着爷爷奶奶日渐佝偻的背影,心中满是愧疚。他决定做出改变。不再去仓库打游戏,而是主动拿起书本,虽然基础差得一塌糊涂,但他咬牙坚持。秀秀看到丑儿的转变,也不计前嫌,主动帮他补习功课。
在秀秀的帮助下,丑儿的成绩慢慢有了起色。他开始明白,学习虽然辛苦,但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希望。曾经那些浑浑噩噩的日子,就像一场噩梦,如今他要努力醒来,走向新的生活。
后来,村里的扶贫工作有了成效,不少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丑儿的父母也打算回来,一家人终于不用再分离。而丑儿,在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稳,他知道,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有决心,就能走出属于自己的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