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苗乡妇女挑秧有感》作者:王本海、赏析评论/宁静

和倪进祥〈观苗乡妇女挑秧有感〉

王本海/重庆

双肩担起绿云裳,铁脊弯成弓一张。

踏碎辰星耕岁月,汗珠坠处是秋光。

附原玉《观苗乡妇女挑秧有感》

倪进祥/北京

苗女肩挑一担秧,弯腰使劲踏朝阳。

咬牙负重蹒跚走,汗洒田头春种忙。



形真诗味寡,境妙匠心多

一一从倪进祥、王本海同题诗作看“炼字造境”对诗性高下的决定作用

评论员/宁静

诗之魂,在于炼字成象、造境生韵。以此衡之,倪进祥《观苗乡妇女挑秧有感》与王本海和诗,恰如泾渭,呈现出“叙事实录”与“诗意创造”的鲜明分野。

一、语言之辨:直白与凝练的诗性鸿沟

诗歌的语言,贵在“以少总多”的凝练,忌在“一览无余”的直白。

倪诗深陷“直白叙事”的窠臼:“苗女肩挑一担秧”类同白话实录,“弯腰使劲”“咬牙负重”近于散文式描写,语言质木无文,将诗歌的凝练性消解为流水账式的陈述。这种“去诗化”的表达,使作品沦为“分行的散文”,丧失了诗歌语言应有的密度与张力——读者看不到意象的雕琢,只读到事件的铺陈。

王本海则深悟“炼字”的诗学精髓:“绿云裳”三字堪称典范,“绿”状秧苗之色,“云”摹秧苗之态,“裳”赋秧苗以人文神韵,将寻常秧苗升华为富有审美张力的意象;“踏碎疏星”的“碎”字,既点明劳作之早,又暗显动作之劲,一字盘活整个画面,尽显“诗家语”的凝练与奇崛。这种语言的锻造,才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核心特质。

二、意境之别:场景记录与诗意升华

诗歌的意境,重在“超以象外”的升华,非“止于所见”的摹写。

倪诗满足于“场景再现”的浅层表达:“踏朝阳”记时间,“汗洒田头”叙事件,“春种忙”结题意。全诗如一份“农耕日志”,虽有纪实价值,却无审美创造——诗人止步于“所见即所写”,未能从物象中提炼出超越现实的诗意,使作品停留在“生活真实”的层面,而非“艺术真实”的境界。

王诗则实现了“从物象到心象”的审美飞跃:“铁脊弯成弓一张”,不仅状写弯腰之形,更隐喻生命抗争的力量;“耕岁月”由具体农事升华为对人生价值的耕耘;“汗珠坠处是秋光”将辛劳的汗滴转化为未来的希望之光。这种“造境”能力,正是诗歌区别于叙事文的根本所在——它不满足于记录生活,更致力于创造一个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诗意世界。

三、诗学省思:何为诗歌的本体特质?

倪诗的局限,本质是混淆了“诗”与“文”的边界。诗歌之成其为诗,不在押韵分行的形式,而在通过炼字造境,构建一个超越现实的审美空间。倪诗的直白叙事,虽“真实”却无审美价值,虽“清楚”却失艺术韵味,陷入了“有真无美”的创作误区。

王诗的优长,正在于坚守了诗歌的本体追求。每一个意象都经匠心锻造,每一个字词都藏多重意蕴:“绿云裳”不止是秧苗,更是田园诗意的具象;“弓一张”不止是弯腰,更是生命韧性的象征;“秋光”不止是收获,更是辛劳价值的印证。这些意象交织成一个“既切近生活又超越生活”的诗意世界,尽显古典诗学“以形写神”的审美智慧。

结语:诗道贵曲忌直,重隐轻显

倪进祥的直白叙事,代表了诗词创作中需警惕的“散文化”倾向——将诗歌降格为事件的载体;王本海的炼字造境,则彰显了古典诗学“炼字成金、造境生韵”的精髓。在当代诗词创作中,我们追求的不应是对现实的简单复刻,而应是通过艺术提炼实现“诗意的创造”。这既是技艺层面的较量,更是诗学观念的抉择——唯有在“炼字”与“造境”中深耕,诗歌才能真正回归其审美本位,在当代语境中重焕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


倪进祥艺术简介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楹联学会第八届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军旅书法家。其作品30余次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国家级书展和全军书法书法大展。1992年11月被国家民政部和总政治部评为“全国军地两用人才先进个人”,2000年被中国书协评为“全国首批德艺双馨书法家”,2008年被中国书协评为“中国书法进万家活动全国先进个人”,2009年被中国文联评为“全国送欢乐下基层活动贡献奖”,2010年8月被总政评为“全军学习成才先进个人”。2016年被评为中国书画十大年度人物。两次荣立三等功,四次荣立二等功。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为了培养更多的书法人才,为了独特的楹联文化的发展与继承,倪进祥首创联墨双修公益总校和各分校,楹联速成班,冲刺国展精英班,书法楹联并进。并组织和安排多个书法家和楹联导师值班,培养了许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为繁荣文化、造就栋梁、和谐社会做出了奉献!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中国书法》、《中国书画报》、《书法报》、《书法》、《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报》等多家媒体有专题报道。义务为全国各地题写匾额丶门牌8000多处。



王本海人物介绍

 

王本海,字木心,号一合,笔名思路、河边柳、马平、云鹤寿松、星空明月等,1965年2月出生于重庆市开州区五通乡浦里河畔寨家村研盘湾,是集诗人、音乐创作人、作家、文化学者于一身的跨界文化从业者,拥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长期深耕文学、音乐、文化传播与非遗传承领域,以“工科严谨+人文浪漫”的独特风格,成为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标杆人物。

 

一、基本信息

 

姓名:王本海

 

字/号:字木心,号一合

 

笔名:思路、河边柳、马平、云鹤寿松、星空明月

 

民族:汉族

 

出生年月:1965年2月

 

籍贯:重庆市开州区五通乡浦里河畔寨家村研盘湾

 

职业:诗人、音乐创作人、作家、文化学者

 

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核心特质:融合工科思维与人文情怀,擅长以传统文体书写时代主题,推动文化跨界传播

 

二、教育与职业背景

 

教育经历:大学文化背景,获渭南市电工职业资格证书,兼具工科精准思维与人文创作素养,为其跨界文化实践奠定双重学术基础。

 

职业方向:早年涉足工程技术领域,后聚焦文化创作与传播,深耕辞赋、诗词、歌词、散文等多元文体,同时主导文化活动策划与非遗传承项目,实现从“工程图纸”到“文化篇章”的跨界转型。

 

三、社会职务

 

1. 国际作家和作曲家协会联合会会员

 

2. 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

 

3.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4. 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会员

 

5. 中央新影发现之旅频道《文化强国》栏目组首批特聘高级智库专家(教授级高工)

 

6. 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人才

 

7. 中国·思路海浪花文化艺术服务中心总策划/总编

 

8.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海浪花文学艺术中心法人代表

 

四、主要成就与作品

 

(一)文学创作:以传统文体载时代新声

 

王本海在文学领域以“守正创新”为核心,尤其擅长赋体、诗词、楹联创作,独创“四维文化透视”模型(地理形胜—历史溯源—红色基因—当代图景),作品兼具古典风骨与现代气息。

 

1. 赋体文学:代表作《百城百赋百诗》系列,涵盖《开州赋》《重庆赋》《遵义赋》《延安赋》《井冈山赋》《中华赋》《人民日报赋》《新华社赋》《法治晨报赋》等。其中,《人民日报赋》《新华社赋》以骈俪之笔勾勒主流媒体的使命担当,《法治晨报赋》以“笔化龙泉之锷,纸成獬豸之裳”喻法治媒体锋芒,均发表于《人民日报市场网络版》城市新闻等权威平台,成为“以赋载道”的典范,评论家评论“一篇襄阳赋,半部中国史”。

 

2. 诗词创作:作品入选《新中国建国六十周年中华诗词诗书画精品典藏卷》,获“功勋诗人”称号;2022年在《法治晨报》发表《七律·醉美故乡》《七律·观刘伯承铜像有感》《沁园春·八一节寄怀》《贺院线电影〈微山湖小八路〉拍摄圆满成功》等;2025年创作《满江红·九三阅兵》,前瞻性书写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盛况,获专业评论界高度认可;其七律《咏人民日报》《咏新华社》凝练媒体风骨,成为传统诗词现代转化的样本。

 

3. 楹联与散文:2025年建党节期间,遵义市诗词楹联协会为其对联作品推出专题版面;有声作品:散文《美丽乡村五通》、《故乡的炊烟》、诗词作品《赞普阳律师事务所及陈震、陈韩钦律师》、《贺遵义市红花岗区协会成功开通中华诗词子网站》、英文版《沁园春.赞刘新星》创作背景简介、《王本海题刘伯承元帅故居楹联鉴赏》、演讲稿《榜样之光--王本海为我们照亮逐梦征程》、人物对话《在铁轨与诗行间筑造文化桥梁--跨界大师王本海的创作人生》在燕赵有约官方通过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等多平台发布,著有地方传奇故事《鲤鱼劫——血色山河中的一尾神话》。

 

4. 学术编著:编著《巴渝王氏160字辈诗库暨巴渝王氏世系图》,以“诗文活化族谱”的创新形式,为家族文化与非遗传承提供实践方案、《研盘湾五行镇源记--木宅开基,石寨传脉,本辈承宗》、《歌曲创作黄金法则教案--写一首让大众共情传唱的“好歌”》。

 

(二)音乐创作:以旋律传递文化温度

 

作为高产音乐创作人,王本海累计创作原创歌曲200余首,坚持“歌词为魂、旋律为翼”,作品覆盖家国情怀、地域文化、榜样精神等主题,兼具传播度与思想性。

 

1. 代表作品:《祖国的霞光》(激昂抒发爱国情怀,成讴歌时代经典)、《这面旗帜》《穿过月亮的旅行》(呼应同名电影,以浪漫曲风编织情感梦境)、《雄奇山水·新韵重庆》(展现地域风光)、《非遗中国》(助力非遗传播)、《岳中之歌》《红岩朝露》(校园红歌)、《缅怀刘伯承元帅》《您从黄葛古道走来》(红色主题)今歌之约 (总第一百三十三期 · 天津市音乐文学学会 主办)刊发、《研盘湾之歌》(家乡情怀)、《初心灿若霞》(聚焦公益榜样,从“帮老人擦霜”“给孩子递书”等小事切入,让榜样精神可感可学)、《思路海浪花文艺之歌》(凝聚文艺群体理想)。

 

2. 传播与荣誉:作品由贺筠筠等知名歌唱家演绎,入库全国KTV,登陆QQ音乐、网易云音乐等主流平台;获中国大众音乐协会“金奖”、“永远跟党走·献礼二十大”原创歌曲金奖等国家级奖项。

 

(三)文化传播与实践:搭建传承与创新桥梁

 

王本海以“文化使者”身份,推动文化落地与跨界融合,主导多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活动。

 

1. 红色文化传承:2023年春节前夕,牵头联合全国知名钢笔画家张根和、开州书法家谭周文、贺启财(野神)、田小波等,向刘伯承同志故居捐赠11幅书画作品;主导“纪念刘伯承元帅诞辰130周年诗词书画征文征集活动”,吸引全国创作者参与,收到2000余首诗词、11幅书画作品,经评审后多平台推广,推动红色文化与艺术创作深度融合。

 

2. 跨界实践:2023年参演电影《穿过月亮的旅行》(饰演“专注读报的乘客”),拍摄结束后深夜3点结合片场感悟创作同名歌曲,实现“影视表演—音乐创作”无缝衔接;其作品及事迹获央视、中国教育电视台、《法治晨报》《城市新闻》等主流媒体报道,2022年8月30日《法治晨报》以整版篇幅报道其诗歌创作成就。

 

3. 非遗与智库工作:作为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人才,探索非遗现代转化路径;担任《文化强国》栏目特聘高级智库专家,为文化建设提供专业建议;主导思路海浪花文化艺术服务中心工作,策划多项文化活动,推动“文艺服务大众”理念落地。

 

五、荣誉奖项

 

1. 1999-2009年度:国际中华诗歌总会“一级作家”

 

2. 2010年:英国皇家艺术基金会永久学术顾问

 

3. 2019年:中国世纪大采风“德艺双馨艺术家”

 

4. 2019-2024年:遵义市红花岗区“优秀文艺工作者”

 

5. 2022年:“永远跟党走·献礼二十大”原创歌曲金奖

 

6. 2022年:“《大国·大家》优选工程杰出艺术家优选人才奖”

 

六、艺术特色与评价

 

(一)艺术特色

 

1. 文体创新:融合骈偶句式与时空对话,独创“赋体叙事诗”,打破传统赋体“辞藻堆砌”局限,让古典文体承载现代主题。

 

2. 主题挖掘:深度绑定地域文化与红色基因,擅长从“小场景”写“大主题”(如以“街灯”“递书”等细节传递时代精神),避免口号式表达。

 

3. 跨界融合:贯通文学、音乐、影视、非遗研究,形成“新古典主义”风格,实现“工科精准架构+人文情感表达”的独特统一。

 

(二)外界评价

 

1. 《文化强国》栏目组:“以赋载道,以歌咏志,其作兼具汉赋的鸿篇气象与现代文艺的传播力。”

 

2. 专业评论界:“词凝日月,曲动山河”,其个人经历体现“立本为基,汇海成澜”的文化追求,作品本质是“新时代的《山河社稷图》”,以地理为载体、历史为脉络、赋体为形式,完成中华文明基因的解码与现代化转译,在当代文学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七、参考资料

1. 《法治晨报》2022年8月30日专题报道、2025年9月3日相关作品报道

2. 《人民日报市场网络版》城市新闻2025年9月3日人物及作品报道(含《人民日报赋》《新华社赋》等)

3. 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贵州诗联》《黔诗红韵》发表记录

4. 陕西省诗词学会官方网站发表记录

5. 中央新影《文化强国》栏目组专家库名录

6. 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名录

7. 中国·思路海浪花文化艺术中心公众号及莆田市海浪花文艺官网

8.遵义市红花岗区作协红城诗韵、红城联墨、巷口诗韵等公众号

9. 城市头条、网易新闻、VV音乐、今日头条及主流音乐平台作品收录与传播数据

10. 相关荣誉奖项官方公告及证书


王本海人物简历.原载《人民日报市场网络版》城市新闻2025年9月3日http://www.peoplezixun.cn/renwen/2025/0903/31242.html 王本海人物简介《人民日报市场网络版》城市新闻

编辑于2025-11-12 20:02:52
已有1人喜爱
声明:网友所发表的所有内容及言论仅代表其本人,并不代表诗人作家档案库之观点。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全部评论 (2)
点赞支持佳作欣赏精彩纷呈评论评论推广宣传
1天前
欣赏佳作点赞支持精彩纷呈评论
1天前